• 2025年3月28日 今日8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7  社会 【返回】
    把群众的呼声变成满意的掌声
    ——我市深入开展“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工作
    • 1
    图:土垭镇财政所工作人员向杨朝荣递去务工费。

      巴中融媒记者 姜春 文/图

      参加一场坝坝会,入户10家退赔7000元钱……3月26日平昌县土垭镇纪委书记陈柯军的工作场景,正是我市深入开展“有事找纪检”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2024年开始,我市“有事找纪检”行动全面启动,确保风腐同查同治、问题不解不休。仅今年以来,全市召开‘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坝坝会1990场,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323件,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次入户 送上花椒产业务工费

      春日里的平昌,“椒”香初溢。山坡上、山沟里,花椒树一片青绿。

      青花椒是平昌县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得的产业,更是该县推动乡村振兴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优势与潜力的支柱产业。

      “青花椒带领老百姓致富,更加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待。群众的‘大钱小钱’,都不能被随意克扣。”陈柯军如是说。

      3月26日一早,陈柯军便带领土垭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一行,拿着待退赔村民名单,挨家挨户上门退赔总共7000元的青花椒产业务工费。

      今年75岁的杨朝荣,脊背微驼,背心上还粘着春耕劳作时的泥点子。一见到陈柯军一行人,便热情地迎上来。此时,他尚不知退费事宜。

      “杨叔,这是2018年发展花椒产业时,您连续三天帮忙砍坡种树的钱。您还记得不?”陈柯军拿出退费清单说。

      “时间太久了,不到200块,我都忘记了。就当为咱们平昌的青花椒产业发展做义务劳动,没想到组织还记得。”杨朝荣连忙摆手,笑容憨实。

      现场,杨朝荣接过土垭镇财政所工作人员递来的195元。由于年岁较大,他手指微微颤抖着在清单上签了名字、按了手印,缓缓卷好工资,放进衣兜。

      一上午,陈柯军陆续走完了10户人家,群众拿到了迟到多年的产业务工费。“每户人家的情况不一样,退费之后,也还要了解老百姓有没有其他的困难。”路上,陈柯军遇到其他前来询问土地流转、产业道路建设相关问题的群众,便耐心细致地讲解相关政策和镇上规划。

      陈柯军将问题一一记下,并带到了随后召开的专题会上。这天,土垭镇还在群众家门口开了一场“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专题会。

      “我们镇上办不了的事情,县委、县政府会帮我们解决。大家有问题尽管提,我们尽快研究解决办法、制定解决措施,确保大家反映的问题一站办结。”卫星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登军直言。

      30多名群众齐聚村委会会议室,聚精会神听着相关工作及成效报告,现场不时传出阵阵掌声。

      今年以来,平昌县深化运用“双线常态捞、双账动态管、双责盯住办、双向互通应”四双工作机制,依托“走访解”开展下沉走访,召开问题收集、解决反馈、群众评议会,通过室组地“三级督办”给急难愁盼问题化解上紧发条。截至目前,已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63个,推动返还群众财物折合资金990余万元。

      一片丹心 创新构建“捞起来·钉着办”工作机制

      “我们正在开展‘有事找纪检’工作,如果您有任何‘糟心事’‘烦心事’‘恼火事’,请向乡镇纪检干部反映,我们承诺将提供贴心服务,第一时间受理问题,并推动问题快速解决……”

      连日来,恩阳区渔溪镇的广播声声如织,“有事找纪检”理念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姓乐意听、记得牢。

      2024年,巴中创新建立“捞起来·钉着办”机制,紧扣问题打捞、分流办理、跟踪督促、群众感受“四个关键环节”,多渠道发掘问题线索,全方位解决群众诉求,常态化查处风腐问题,“有事找纪检”工作正持续走深走实。

      “四个关键环节”具体包括,三方协作全面捞,确保诉求“一网打尽”。坚持镇村收集与上级转送相结合,建立村社、乡镇、市县三方协作机制,全面打捞问题,确保诉求“一网打尽”。三线分流集成处,实现诉求“一站办理”。坚持集体研判与精准甄别相结合,建立线索查办、部门协办、县区研办三线处置机制,及时分流转送,实现诉求“一站办理”。三单追踪持续督,推动诉求“一键销号”。坚持及时转送与持续跟踪相结合,建立提示督办、办理回复、销号审批三单把关机制,推动问题化解,推动诉求“一键销号”。三访评估追着问,化解诉求“一致好评”。坚持推动化解与抽查测评相结合,建立现场暗访、电话回访、调查问访三项评估机制,问效解决情况,推动群众可感可及。

      此外,群众对问题解决情况不满意怎么办?我市还建立“分级测评”制度,对群众不满意办理过程和结果的事项,由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责令相关单位“返工”,或通过信访联席的方式,纳入县级解决“快车道”,同时深挖细查严办“办不好、不满意”背后的责任和作风问题。

      一年来,台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名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条反馈都对应着一名干部的为民丹心。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活水,涌入全市党员干部头脑中。我们将紧扣群众期待,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岳啸文表示。

      两年打捞 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活动模式

      阳春三月,又一股廉政清风,徐徐吹拂着巴山大地。

      再动员、再部署。今年,自“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深化拓展“有事找纪检”工作的载体、形式、路径、方法,持续凝聚和壮大监督力量。

      “朱以贵200元,朱以武200元,朱以常200元……”签名确认、按捺手印、清点退款……村民们依次领取属于自己的退款,大家脸上满是笑容。这是3月17日,在通江县诺江镇七水村召开的“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坝坝会中的一幕。

      一张“联系卡”到农户、一个“网格群”到家庭、一场“坝坝会”到村社、一次“流动接访”到乡镇……今年以来,通江县积极探索创新,探索多元工作模式,该县纪委监委以“线上+线下”双渠道多元化收集诉求、反馈成效。

      据悉,“线上”即通过网格群、12345热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平台,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及时化解,实现“线上”监督“一键达”。“线下”依托“流动接访”“坝坝会”“茶话会商”等载体,开展通报典型案例、“案后”涉案资金公开退赔兑现等环节,把“群众的话”听懂,把“群众的事”办实。

      在前不久,巴州区大茅坪镇白云村也召开了一次“两公开两测评”群众反馈会,村里土地流转金的“内忧”与“外患”得到彻底解决。

      “我们将某村干部违规扣留的4020元农家乐土地租赁费和某农业服务公司拖欠的10万余元土地流转费,向30户96名群众现场发放。”大茅坪镇纪委书记李波介绍。

      当天,村民们绕桌而坐,等待着领取农家乐土地租赁费和土地流转费,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赢得了群众的满意评价。

      为堵塞基层治理制度漏洞,巴州区纪委监委还举一反三,强化个案查处与系统整治相结合,推动“惩治防”贯通融合。

      “我们督促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对全区2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开展集体土地流转合同清理规范工作,清理各类不规范合同200余宗,重新签订30余宗,会同相关部门为老百姓协调兑现土地流转费50余万元,有效规避村集体利益受损风险。”巴州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表示。

      在矛盾问题的解决中,群众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度和力度。“我们终于领到了盼了好几年的土地流转费,心里非常高兴!”近日,巴州区大茅坪镇白云村村民何玉先高兴地向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

      今年以来,全市已召开“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坝坝会1990场,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323件,推动返还群众财物2698.91万余元。

      如今,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群众“盼的事”正变成纪检监察干部“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