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8日 今日8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4  关注 【返回】
    通江县构花坪村规模种植赤松茸
    乡村“致富伞”美味又“生金”
    • 1
    图:市民购买赤松茸。

    刘月蓉 巴中融媒记者 袁崎芳 文/图

    绿色生态种植绿色生态种植

      基地巧妙利用粮油园区的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等加工成培养基料,既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又大幅削减了生产成本

      近日,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迎来丰收,头茬赤松茸提前上市。记者走进该村赤松茸种植基地,仿佛踏入一个奇妙的蘑菇王国,一朵朵身形粗壮、品相上佳的赤松茸,宛如撑开褐色“小伞”的小精灵,静静等待着工人采收。

      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是食用菌家族中的珍稀一员,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力荐发展的十大食用菌品种之一。它不仅有着鲜美爽口的绝佳口感,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在菌菇世界中享有“素中之荤”的美誉。因其种植技术简单,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且适应性强等特性,备受市场喜爱。

      “今年我们试种的赤松茸,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远超预期,预计每亩产量可达1700余公斤,产值在两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赵勇怀难掩心中喜悦。在菌菇产业发展进程中,基地利用粮油园区的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等加工成培养基料。这一举措,既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又大幅削减了生产成本,成功实现了绿色生态种植。

      “当下正值赤松茸大量上市的黄金时期,我们协会秉持‘平等合作互利共惠’的原则,搭建‘协会+’购销平台,邀请12家餐饮企业会员单位开展助农购销活动,现场采摘购买赤松茸200余斤,全力帮助菇农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餐饮行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中国烹饪师、通江县餐饮协会会长李长林介绍。

      “这里的赤松茸品质十分出众,价格也比超市实惠得多。作为餐饮从业者,我们一心想把最新鲜、最优质的食材端上餐桌,让更多人品尝到通江本地的美味。”沁园春酒店总经理李季隆表示。

      据了解,通江县2024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为46.9万吨,可收集量约为39.1万吨。利用秸秆、木屑、废旧耳棒、废旧菌料等加工培养基料用于种植赤松茸,预计每亩可消纳5吨左右,这将极大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推动农业产业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