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我市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图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送展览到巴中市第二中学。
图二:红色诗剧《问君归期》。
巴中融媒记者 李建军 文图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思政课教育“巴中样板”。
1 经典思政课堂激荡人心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翻秦岭、越巴山,转战3000余里来到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光荏苒,川陕苏区的红色没有褪去,红色基因早已在老区儿女的骨子里流淌延续。
3月13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宣讲队走进成都大学附属中学,通过情景剧、微党课、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为近300名师生献上了一堂别具一格的思政课,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川陕苏区英烈风采,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激发广大青少年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叔振同志: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了,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在巴师附小,每隔一段时间,由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演绎的红色诗剧《问君归期》就会在校园里上演。该剧以川陕苏区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为依托,再现了我党我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刘伯坚为了信仰英勇无畏、勇于牺牲的精神,带领学生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烈遗志而矢志奋斗。
“刘伯坚烈士是我们巴中人,他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让人倍感振奋。今后,我将传承发扬好红色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巴师附小学生李梦瑶说。
“同学们,我守护的不仅是墓碑,更是红军烈士不朽的精神丰碑……”2月13日,通江县李先念红军小学迎来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王建刚老人走进校园,为全校1179名学生带来一堂感人至深的红色思政课。
“王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责任。”六年级学生王一环在课后感言中写道,“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为祖国贡献力量。”
2 红色沃土滋养思政基因
在进入巴中后两年多时间里,红军先后进行大小战役200余场,4.8万人壮烈牺牲,25048名英烈长眠于此。毛泽东同志曾评价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巴中这片红色沃土,为我们开展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周璇介绍,巴中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遗址、遗迹,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石刻标语群和红军将帅碑林,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97处3万余件,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这些珍贵而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珍贵、最直接、最生动的课堂和教材。“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位位革命先烈、一段段党史故事,让思政课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周璇说。
“我要多了解陈列物品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讲解才会更加生动。不仅要把讲解词记熟,还要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展陈大厅,就读于巴中市实验小学四年级的“红领巾讲解员”陈泓瑞深有感触地说。
在他的努力下,《血染的土地册》《红色医生苟寿南》已成为他的“经典”讲解。“红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要继续努力学习,讲好红色故事、根据地故事、巴中故事,让大家感受到展品背后的文化底蕴。”陈泓瑞说。
3 创新模式
赓续红色血脉
2月19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映山红”宣讲队走进巴州区第十二小学,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主题活动,全校500余名师生参与。
“我们通过讲述一场红色故事、朗诵一首红色诗歌、传唱一支红色歌曲、进行一次党史知识问答、体验一堂红军标语拓印课、参观一个红色展览的形式,让思政课变得有‘知’有‘味’,用心用情用爱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周璇说,两年多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先后走进南江县仁和小学、南江县下两中学、恩阳中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中小学校、高等院校,演出累计50余场次,受众5万余人,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通过听厚重的红色故事,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感受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培养和引导孩子们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巴师附小负责人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充分运用2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晏阳初博物馆等4个省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深度融合。设立一批红色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探索“名师带教”模式,积极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全市选拔出红色育人骨干教师1400余名,建成红色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8个。开办“红色故事传习堂”100余个,打造儿童剧《小军号》、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等红色剧目10余部,中小学生参与录制巴中红色故事短视频20余万个,年均举办唱红歌、读红书等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师生50余万人,思政教育影响力、感染力、塑造力持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