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书写幸福答卷
(上接1版)
建立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至788元、580元,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月标准提高至1025元、754元。
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为5.98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5.47万名重度残疾人和0.33万名三、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建成康复站7个,提供康复服务4324人次。
困境儿童方面,制定出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监测摸排和关爱服务行动。将集中供养和分散养育孤儿月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1750元、1350元。着力打造“为你而来·从心开始”品牌,为500余名参加中高考的困境儿童开展全覆盖心理疏导和关爱慰问。
全面推进“温暖巴中·救在身边”源头治理,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3119人次,协助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52人次,开展打击职业乞讨、携带未成年人乞讨联合执法,帮助86名身份不明对象寻亲成功。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养老是我市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老龄工作新格局,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开展老年关爱服务,让老年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建立由市长任老龄委主任的领导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发布基本养老服务事项清单,创新拓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就医服务,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从特惠到普惠。
加大养老人才培育,实施银龄行动,开展老年志愿服务,推进老年协会规范发展,加强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监测评价,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构建政府保障、市场补充、多方参与的老龄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我住在这里很安心,护理人员很关照我,生病了有医生看。”在巴中市青龙山祺润康养中心,今年70岁的马永玲老人说。
在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巴州区纳入国家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全市新建成养老机构4家,提档升级12家,建成床位1000张。12家公办养老机构纳入县级直管。建成示范性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9个。全面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建成互助养老服务示范村8个,确定互助员1813名,惠及老年人8.7万名。新建市、县(区)老年大学4所、乡镇(街道)老年大学11所、社区(村)老年大学点位7个。
在老年关爱服务方面,为10.61万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补贴6640.85万元。为3.5万老人发放敬老“关爱服务包”,提供居家上门等服务。实施“健康敲门”行动,免费为7704名65岁以上失能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健康风险指导等服务。
同时,在全省率先创新规范全市养老机构食品安全信息公示,26家养老机构纳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管理。全省率先推行民政部门领导干部到养老机构“温暖过节”和陪餐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人身边。
聚焦高效能治理
拓展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去年,我市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开展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试点,通江县壁州街道南街社区通过省级结项评估,巴州区、巴中经开区纳入省级慈善试点。加强东西部协作,与义乌市签订“义起向善”慈善信托资助协议,我市慈善信托实现零的突破。
因地制宜包装打造“寸草心”等惠民慈善基金、“金秋圆梦·慈善助学”等慈善项目,累计募集善款3593.03万元,惠及群众8.26万余人,小慈善撬动大民生。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和地名文化“五进”活动;示范打造地名文化主题街区4条、主题社区10个、主题公园2个;编纂《巴中市地名故事》《巴中市地名保护名录》,有效传承了地名文化、增强了城市记忆、赋能了乡村发展。
在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上,我市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孵化园全面建成投用,全市登记注册社会组织1228家,新增5A社会组织2家、4A社会组织3家、3A社会组织8家,社区社会组织由519家增加到4065家,激活参与基层治理活力。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印发整改通知书43份,注销社会组织25家。在全省市(州)率先建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
纵深推进婚俗改革,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开展“为你而来·蜀结良缘”等婚恋主题活动,创新开设“幸福婚姻课堂”讲座,探索“律师+婚姻辅导服务、社工+婚姻辅导服务、志愿者+婚姻辅导”服务模式,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积极的新时代婚恋观。
扎实开展殡葬、低保等领域专项整治。修订完善殡葬行业各类规章制度54个,取消殡葬服务收费项目13个、调整收费项目11个、降费项目23个,为1596个家庭兑现绿色惠民殡葬政策170万元;清退5217户13877人违规吃低保人员,追回资金10.22万元,人民群众有了可感可及的获得感。
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坚持以项目引领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建成市养老服务中心等4所养老机构,提升打造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2个,平昌县殡仪馆建成投运,民政发展基础得到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