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健全“辖区监管所+政府+街道”体系 企业信用修复更高效
巴中融媒记者 姜春
失信企业如何进行信用修复?4月2日,记者从通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四川)搭建“线上申请-后台审核-结果反馈”数字化平台,便可引导企业登录系统办理信用修复申请,精简流程后材料提交量压缩70%,办理时效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
通江县不断健全“辖区监管所+政府+街道”联动工作体系,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实现“一次申请、全程代办”。对非关键材料缺失但已整改到位的企业,实行“边补正边审核”,缩短办理时限。目前,已为5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近年来,我国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近日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这些文件均着重强调健全完善信用修复制度机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也专门发布《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对信用修复进行了系统规范。
“信用修复服务十分重要,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建立更好的品牌声誉、改善财务状况,吸引更多客户和投资者。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恢复正常信贷,维持资金链的稳定,提升企业再生可能性。”通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解释。
目前,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信用修复适用范围,对因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等情形被列入失信名单的企业,允许其在履行法定义务、消除不良影响后申请修复。
同时,通江县划定信用修复红线,对涉及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失信行为进行严格审查,相关行政处罚未公示满一年不予受理信用修复申请,确保监管力度不减。
如何防止企业出现不正当行为导致信用缺失?“采取‘法规+政策’‘线上+线下’措施,向企业普及信用修复政策及操作流程,提高企业对信用监管及信用修复机制的知晓度,引导企业主动纠错,从源头上预防企业失信行为。”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还对通过修复的企业纳入重点观察名单,实施双随机定向抽查,严防虚假修复、带病修复;对高频失信主体开展定制化帮扶,从源头降低重复失信风险。截至目前,已印制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分片区召开培训12场次,覆盖经营主体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