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7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4  生态 【返回】
    化成水库:实施“鱼水互养”实现“鱼水双赢”
    • 1
    图:工作人员正在铺网将鱼赶至码头。

    巴中融媒记者 翁凯 文/图

      措施

      ●秉持“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行“不投饵、不投肥”的绿色生态渔业养殖模式

      ●严禁在一级保护区内开展任何捕捞作业,实行“人放天养、定期增殖、轮放轮捕、捕大留小”科学管理制度

      连日来,巴州区化成水库一片忙碌,生态捕捞的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此次轮捕作业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渔业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更是化成水库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与生动实践。

      化成水库作为巴城至关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肩负着为巴城30万居民供应生活用水的重大使命,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与健康安全。

      近年来,为守护这一方碧水,化成水库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工程措施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调配与净化能力;在生物手段上,精心投放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充分利用它们独特的食性,让其成为水体“清道夫”。

      据了解,此次轮捕行动紧密依据库内鱼类生长态势。在捕捞期内,严格遵循生态捕捞原则,全力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严禁在一级保护区内开展任何捕捞作业,严守生态红线。

      “为了保障渔业资源能够实现永续利用,我们积极引入具备专业资质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国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管理。实行‘人放天养、定期增殖、轮放轮捕、捕大留小’的科学管理制度。自2023年以来,引入有专业资质和管理经验的国有企业巴中市供投水产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投放鱼苗14万多尾,持续为水库生态注入活力。”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副主任苟松民介绍。

      化成水库水域辽阔,水质清冽优良,为鱼类生长营造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多年来,化成水库始终秉持“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行“不投饵、不投肥”的绿色生态渔业养殖模式。通过委托专业机构制定《化成水库生态净水渔业规划(2023-2035年)》,科学规划滤食性鱼类投放,巧妙借助它们捕食浮游生物的习性,让水质得到深度净化。2023年以来,水库水质持续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走出了一条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步播报

      花白鲢化身“水质净化大师”
      水质保护有“活”力

      巴中融媒记者 翁凯

      针对市民关注的“花白鲢如何净化水质?”“为何要捕捞大鱼?”“生态捕捞利弊几何”等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化成水库运行保护中心副主任苟松民,从科学的视角揭开生态护水背后的奥秘。

      苟松民介绍,滤食性鱼类中的花白鲢,堪称“水质净化大师”。白鲢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花鲢则偏爱浮游动物。它们在水库中不断游动,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水中的微小生物。藻类过度繁殖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花白鲢大量摄食浮游生物,每尾白鲢日均滤水量达30-40立方米,据测算,每生长1公斤花白鲢可消耗约40-50公斤藻类,间接去除水中氮0.8公斤、磷0.13公斤。从源头上遏制了藻类的泛滥,降低了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进而有效防止水华现象的发生。同时,促进生态链协同,鱼类排泄物促进底栖生物分解,配合水库水生植物形成完整净化系统。

      针对为何要捕捞大规格花白鲢、对水质有何好处等问题,苟松民解释,随着花白鲢不断生长,成鱼净化水质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但代谢加剧,排泄物可能增加氮磷负荷。此时捕捞大规格的花白鲢,一方面能将它们体内积累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带出水库,避免这些物质重新释放回水体,进一步降低水体的营养负荷,防止“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捕捞后腾出的生态空间,为新投放的鱼苗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生长空间,确保滤食性鱼类种群持续高效发挥净化水质作用。

      从实际效果来看,生态捕捞对化成水库水质提升的效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其一为动态平衡,以2024年为例,化成水库通过捕捞成鱼,有效减少氮、磷等物质在水体中的释放;其二是资源循环,捕捞鱼类上市后,收益反哺投放滤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形成“以鱼养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