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织好群众“就业网”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巴中融媒记者 姜春
近日,平昌县印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谋深谋实谋细“八大工程”具体任务,不仅立足三年行动,还对今年重点任务列出清单,吹响了“办好民生实事”征程的新号角。
记者梳理其中发现,《方案》明确将聚焦就业增收重点任务,创新实施就业增收专项行动,通过“稳岗、拓岗、优岗”三维发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22人,带动就近就业1.2万人,形成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态势。
《方案》之下,平昌的创业就业形势究竟怎样?群众就业环境究竟如何?记者为此进行了探访。
筑好“暖巢”引雁归 家门口就业渐成“新时尚”
今年2月,通过平昌县2025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活动,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的王琳成功入职平昌经开区某企业。这几天,她正考虑在平昌县城买房的事情。
2018年大学毕业后,在小县城出生的王琳,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看一看,于是选择到了上海。“他乡虽好非吾土,故里情深是故乡。上海虽然繁华,但生存压力也很大。”王琳直言,在上海打拼7年,她无数次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发展。
王琳的一句话道出了多数背井离乡求职者的心声。于她而言,选择回乡就业,不仅是一次行动上的转变,也是一次思想上的突破。
“既然想回乡,也有学历加持,但又为何迟迟未归?”记者问道。
“当年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从思想上讲,迟迟难以脱下学历的‘长衫’。”王琳说,这些年,她透过亲朋好友的朋友圈以及巴中本地媒体关注到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交通网络愈发紧密,平昌人还造出了自己的“小电驴”。身边多个曾经的同窗好友也陆续回乡或参加企业招聘会,或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成功在家就业。
“回乡有父母帮衬生活,且薪资也挺不错,这便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于是王琳毅然奔赴家乡、扎根热土。
王琳的所感所选,正是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她,通过就业招聘会成功入职家乡企业,也是平昌县大力实施“护航助企”行动,建立“政策找人”服务机制的生动体现。
今年以来,平昌县已创新开展“职业培训·就业招聘”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活动,举办“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3场次,为县域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500余人。同时,落实稳岗扩岗组合政策,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各类补贴201万元,惠及企业83家,实现减负稳岗同频共振。
此外,平昌县还推进“雁归兴业”行动,深化返乡创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创业导师团开展巡诊服务28次,建立“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联动机制。一季度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32.6万元,新增返乡创业主体142个,带动就业750人,激活创业新动能。
“技能提升”拓宽路 精准满足企业与群众需求
4月7日,位于平昌经开区的四川巴山方润农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新工人。
在智能装配线上,10多名工人正忙着微耕机组装作业,成品区一台台高端微耕机整齐排列,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10月,该公司正式入驻平昌经开区,仅用时4个月便迅速进入试生产阶段。
殊不知,自平昌县与浙江省永康市开展结对协作以来,两地在丘陵山区农机领域进行了多次合作,签订了永康市—平昌县浙川农机产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四川巴山方润农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能够快速投产,正是两地携手谋发展的“结晶”。
“正是平昌县委、县政府全力提供要素保障,我们公司才能加快建设、尽早投产。在后来面临的招工问题上,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四川巴山方润农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江感激地说。
陈江所说的招工,并非仅仅是招聘普通工,还包括招聘有装配技术的技术工。为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平昌县人社局第一时间发布招工信息,并同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及时输送10多名技术熟手。
“我现在很快就能组装好一台微耕机,已经得心应手了。”该公司工人郭维玮说,能够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且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以上、工作环境轻松,他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为培育优质劳动力,今年以来,平昌县创新“技能提升”行动,推行“产业需求+企业订单+群众点单”培训模式,开展重点产业定向培训2400人次,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09人;培育“巴山牛管家”等特色劳务品牌3个,建立品牌企业名录库,推动技能人才本地化培养、产业化集聚;有序开展“精准帮扶”行动,构建“四类群体”就业动态监测网,创新“1131”精准服务模式,开展职业指导2300人次,推荐岗位5800个;开通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直通车”,点对点输送脱贫劳动力420人。
此外,平昌县还持续深化“权益保障”行动,创新劳动维权“1+N”联动机制,推动仲裁机构整体入驻综治中心,形成人社、司法、法院协同治理格局;建立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案件调解成功率达85.71%,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