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照是始为巴人
——巴人的来源与去向
编前语
千年巴风浩荡,精神薪火长燃。在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即将启幕之际,本报倾情推出“欣赏巴中·巴人文化艺术节”专栏,通过十个维度全景展现巴文化的壮阔史诗——从巴人起源、巴国建立到巴风巴韵,从巴国的金戈铁马到文化长河的奔涌不息,从“忠勇信义”的精神内核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让我们循着时光的足迹,触摸巴人“豪放包容”的文明脉动,聆听跨越五千年的文化回响,共同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敬请期待!
巴中融媒记者 何欢
2500多年前的一天,遭谗被疏流于汉北的屈原,问出了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解答的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早在屈原发出《天问》之前,早在人类的足迹踏上这片土地,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神话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自盘古开天辟地”,几乎成为种种讲述的开端。世界上大多数文明的历史叙事都从神话开始,那是人类为自己书写的生命前传。
到了今天,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北纬31°至32°,东经106°至107°,这个名叫巴中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一个名叫“巴人”的族群。巴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路上有些什么故事,我们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回望,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出发。
起源:从神话传说开始
地理决定历史,山与海规划出了早期中国人的行动边界。大巴山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山地的总称,东西绵长500公里。
传说在公元前26世纪的某一天,巴人的祖先后照领着族人沿黄河古道西行,一路上披荆斩棘,孰料天降滂沱,连日不停,造成黄水朝天(这与西方诺亚方舟神话里“洪水泛滥”相似)。所幸,后照和族人坐在树筏上,只得随着洪水漂流,后被大巴山阻隔,恰好大巴山物产丰富,便在此停下来生活。
传说并非毫无依据。《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意思是说,巴人是后照的后代。
而这一说法,虽然仅在《山海经》出现了一次,但《周易》也给了答案的佐证,“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以类万物之情”。这两部经典中所记载的“太皞”和“包羲氏”就是同一个人: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关于巴人的起源说法,《山海经》还有一段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巴’属也。”
这就是“丹山之巴”的起源说,这个说法指的是夏朝对巴地的政治影响力,作为夏后启(夏朝第二代君主)的臣子,孟涂被派驻巴地“司神”,即掌管祭祀与司法,巴人“尚巫”传统在此体现,与《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好巫鬼”相印证。
无论是后照还是孟涂,都掺杂了神话传说的成分,而在中国创世神话版本里,也是从各种神话版本开始的。
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巴人,停留在了大巴山。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有故事,为此,关于巴人的起源又延伸出了多种说法。比如“黄帝之后”的说法,文字记载来源于《华阳国志》:“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这一说法和后照也有渊源,在传说中,太皞(伏羲)与黄帝同属华夏族系,从政治角度来讲,这一说法也有可能是当时的巴国统治者为了提升政治地位。
再比如“廪君之巴”之说,这一说法文字最早记载于《世本》,《后汉书》有过一段文字印证,大概意思是说巴人早期分为五大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各部落争夺首领之位。廪君通过“掷剑中穴”“浮土舟”等考验被推举为共主,率部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沿清江向西迁徙,最终在夷城(今重庆涪陵一带)建立政治中心。(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