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1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2  要闻 【返回】

    金戈铁马八百秋
    (上接1版)

      巴、楚联手灭掉了庸国。公元前611年,庸人率群蛮叛楚,楚军与之作战,七战皆败。危急之时,巴军、秦军驰援楚军,于是反败为胜。此役,巴国从陕东南扩张至鄂西北,深入到大巴山东缘,为日后转入川东奠定了基础。

      巴国鼎盛时期,疆域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今重庆涪陵和贵州思南地区),覆盖了今天的重庆、川东北、鄂西和陕南一带。巴国物产丰饶,不仅盛产稻米蚕桑、丝绸茶叶,还出产盐、铁、丹砂等矿产。

      而巴中,自始至终都处在巴国之中。

      一次“失信”成就一位英雄

      巴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君爱国。每到国家危急关头,都有他们慷慨赴难的身影。

      左手弯弓,右手竹简,亮甲明盔,威风凛凛……巴城草坝街这尊严颜像远近闻名。作为历代巴人眼里的“守护神”,严颜“宁做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的事迹在巴地流传广泛。

      殊不知,严颜还有一位同乡更为出名,他就是巴蔓子。

      公元前4世纪,巴国发生内乱,生灵涂炭,将军巴蔓子紧急向楚国借兵平乱,许诺事成后割让三座城池为代价。内乱平息后,楚国派使节索要城池。巴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于是说:“把我的头带回去谢楚王的借兵之恩吧!”说罢,挥剑自刎。楚使捧着巴蔓子头回国复命,楚王感慨地说:“若果能够得到像巴蔓子这样的忠臣,要几座城池有什么用呢?”于是以上卿之礼厚葬巴蔓子的头颅。巴国举国悲痛,同样以上卿之礼厚葬了巴蔓子的身躯。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感念巴蔓子、严颜二将军“意怀忠信”,赐名临江为忠州(今忠县)。由于巴蔓子忠君爱国,后世为他建“巴王庙”,历代香火不绝。旧时农历三月初四,忠县要举行隆重的“三月会”,祭奠巴蔓子。

      “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巴蔓子不仅是巴人“忠勇信义”的化身,更是从将军升格成为“巴王”。

      一支“救兵”终结巴国风云

      公元前316年,米仓古道上,数匹快马向北疾驰。巴国使者带着巴王的求救信急赴秦国。

      此时的巴国衰落已久。最初巴楚结盟的目的,是利用对方力量扩张版图,谋求区域霸权,这就决定了联盟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尽管他们曾联合伐讨邓国、申国,灭掉了庸国,楚国还帮助巴国平息了内乱,甚至两国王室还有婚姻关系。但该来的终究要来。

      在经过楚武王、楚文王两代经营之后,楚国国力空前增强,意欲独霸江汉北上中原、图谋中原霸主的野心更加明显。而对于虎踞汉水之西的巴国来说,巴楚联盟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东出汉水,扩张领土,并谋求区域霸权。

      巴楚矛盾爆发在所难免。最初,巴楚交锋,互有胜负。公元前477年,巴国起倾国之兵伐楚,包围了楚国鄾地(今湖北襄阳东北)。楚惠王任命子国为主帅,率领大军迎战。最终,楚军大败巴军。面对楚军凌厉的攻势,巴国不得不放弃汉水、大巴山之间的土地南迁。为了抵御楚国,巴国在长江一线设置弱关、江关和阳关三道防线,但无法阻挡楚军西上步伐。巴国节节败退,五易其都,先后在枳(今重庆涪陵)、平都(今重庆丰都)、江州(今重庆)、垫江(今重庆合川)、阆中(今四川阆中)建立都城。

      但巴国进入四川盆地后,与近邻蜀国在利益上产生矛盾,甚至爆发冲突和战争。刚好此时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策略,在楚国、蜀国夹击之下,巴国不得不交好秦国来制约楚国、蜀国。

      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侯。由于苴侯与巴王友好,故逃往巴国。眼见蜀军来势汹汹,巴国遂向强大的秦国求救。很快,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领大军经金牛道南下。

      巴王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求救竟成了“引狼入室”。在灭掉蜀国之后,张仪贪图巴国的富饶,率领秦军挥师东进,攻取巴国重镇江州和阆中,俘虏了巴王,灭掉了巴国。秦惠文王封巴王为“君长”,设置巴郡,郡治江州,巴蜀大地正式并入中原政权版图。

      巴国近八百年风云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