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 借力发力
(上接1版)
在外向发展上,经开区也明确提出从全力攻坚外资利用、全力突破外贸发展、全力塑优开放环境实施。主要包括紧扣主导产业细分赛道和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力争全年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0万美元;同步用好用活中贸通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不低于5.5亿元;扎实开展巴商茶间荟,用好“精算师+虚拟电厂”降要素成本,推动涉企事项全面入驻企业幸福中心降低办事成本等。
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区还将集成攻坚力量,高频调度、强化闭环落实,坚持“项目落地见效才是王”,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推进、落地见效。
通江县 夯实开放经济基本盘
4月10日,在通江的四川中科森蓝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超微细粉体材料生产项目”(一期)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石灰石原料经破碎、磨粉、分拣、包装等全自动化流程,变身高附加值超微细粉体材料,销往全国各地。目前,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日均产量300吨。
“公司生产销售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已与鸽牌集团、川环股份、川煤集团、西北橡胶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实现持续供货与销售。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近2000万元,纳税将近300万元。”四川中科森蓝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亮介绍,项目(二期)正火热建设,将建成15万吨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今年6月试生产后,公司总产能将跃升至年产25万吨,预计年产值可突破3亿元。
产业聚势,通江不断攀高向强。
在扩大对外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江县正通过做强园区、建强科技创新平台、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坚持以做实平台为承载,夯实打造开放经济基本盘。
将“一区三园”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度融入全市“一核引领、五区联动”布局,力争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合作,共建超微细钙功能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坚持国企、银行、保险联动,探索建立应急转贷资金池,为市场主体提供过桥贷资金,构建“贷款申请-资金投放-风险分担”金融服务机制……路径清晰明了。
工业挑大梁。通江立足实际、以融圈建链为引领,构筑开放经济硬支撑。通江把构建“3+2+1”特色产业体系、12个产业链作为“融圈建链”具体路径,目前已完成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图谱,特别是围绕磁性粉体、氮化硅、碳纳米管、硫酸钙晶须、碳酸钙五大材料产业,完成重点企业“鱼鳞图”。
深度参与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大力开展关键配套、关键节点和应用场景产业协作,推动企业提质扩能。
目前,通江县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8.2亿元;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9.7亿元。通江县还把市场对接作为“融圈建链”的关键,摸清市域内及川东北、成渝西等地区消费市场、要素市场需求,加快建立“通江产、通江造”供应适配清单、供需合作关系。一季度,全力以赴为企业跑市场、跑订单,为松通智能等7家企业促成订单3.1亿元以上。
当前,通江县正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探索开放经济新路径和以政商互信为保障、打造开放经济强磁场,目前在谈重大项目15个、总投资112.2亿元,积极高效解决企业诉求,让企业在通江专注发展。
平昌县 以项目之"优"促发展之"势"
“公司实行满负荷24小时生产,每天能生产900多吨产品,达到产销两旺。”日前,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副总张国勇表示,2024年,公司安全稳定运行346天,检修19天,共消耗天然气4.81亿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重大产业,正在推动平昌高质量发展。去年。平昌新签约高密度互联电子电路、汽车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鑫光锂电等超亿元投资项目35个、总投资190.9亿元。
今年,平昌正从塑优工作体系、做优招商项目、建优发展平台、培优产业生态四方面破局,不断建设高水平开放合作典范地。
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
在做优招商项目上,平昌县将全周期做优项目谋划、推介、建设等环节,力争全年招引超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130亿元以上。包装储备页岩油勘探开发、大型天然气汽车清洁燃料、硅碳新材料生产、低空经济产业园等契合市场投向项目45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0个。优化完善“五个一”招商宣传工具包,组织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整体提升推介水准,塑优平昌在外形象。强化项目全过程要素供给保障、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把有限资源打捆投放到产业项目上,全力推进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力争签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分别达90%、80%、30%以上。
产业链培育是壮大工业经济的关键性工程。
平昌县聚焦产业延链培育、惠企政策制定、队伍力量配备等方面,着力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持续提升对外开放工作质效。围绕“3+2+3”产业体系,确定17条重点产业链,分链优化完善全景图、路径图、鱼鳞图。实行产业链“一企一专班、一企一方案”,点对点招大引强、招新引优。
此外,平昌县还坚持把平昌经开区作为开放合作关键支撑,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壮大企业集群和完善基础配套,建优发展平台,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能级。通过优化产业环境、推动降本增效、提升服务质量等,“顶格”服务市场主体,倒置政企视角优化产业生态,致力打造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