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4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4  综合 【返回】
    水流三北成巴字
    (上接1版)

      B “巴”字贯穿始终

      翻开浩繁的典籍,商朝末年,纣王无道,诸侯纷纷起兵反抗。巴人参加了武王伐纣大军,并在牧野战场上做前锋,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为褒扬巴人作出的贡献,分封巴子国。

      公元前316年,时间来到战国时期,秦国大军挥师南下,一举消灭巴国,随后在这片土地上设置巴郡,其治所定在江州(今重庆市)。自此,巴郡开启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漫长征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东汉至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巴郡所辖地区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频繁的政权更迭与战乱之中。建安六年(201年),巴郡一分为三,分别为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史称“三巴”。其中,巴西郡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包括今巴中市部分地区,这一分割奠定了巴中地区与巴西郡的历史关联。

      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巴地人民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如同坚韧的磐石,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使其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而“巴中”地名起源的关键转折点是在北魏时期。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朝廷始置巴州,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以“巴州”命名的地方行政建置,治所位于化成县(今巴中城区),其辖区范围涵盖了今川东北区域。

      隋唐时期,国家再次实现大一统,政治环境的稳定为巴地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在这一时期,巴州的行政区域逐渐缩小,名称也经历了多次演变。隋朝时,巴州改名为清化郡,但其辖区范围大致保持不变;唐朝则恢复了巴州的旧称,并将这一名称延续至宋元。

      彼时,巴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川东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在经济方面,巴州继承了巴郡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化方面,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如南龛石窟,便是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见证。

      明清时期,巴中地区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明初,仍设置巴州,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为巴县,正德九年(1514年)恢复为巴州,隶属于保宁府,其辖地逐渐缩小至如今巴中市的核心区域。这一时期,巴中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时光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飞速发展,巴中地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民国2年,废除州制,改巴州为巴中县。当时,以“巴中”命名,很可能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定位——“巴地之中”,这一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命名,既体现了巴中在地理位置上的核心地位,也承载了巴地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认知。

      新中国成立后,巴中先后隶属于达县专区、达川地区。1993年,巴中地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巴中在行政区划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设立地级巴中市,下辖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开启了巴中发展的新篇章。

      从巴国到巴郡,从巴州到巴中,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巴”文化符号一脉相承,它远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区域调整,更体现出对“巴”文化基因的认同和赓续。

      在历史的长河中,巴中的地域范围、行政级别、经济形态、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巴地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守,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灿烂文化。

      C “巴”字后世传承

      千年易逝,时代的更迭交替宛如四季轮回般自然而深刻,而作为巴文化核心标识的“巴”字,其释义也在岁月的打磨下,历经传承与拓展,从最初简单的象形表意,逐渐承载起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当下的现代文化语境里,“巴”字已然化身为巴文化极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符号,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巧妙地穿梭于地域文化、文艺创作、旅游宣传等诸多领域。

      在我市连续举办的巴人文化艺术节,堪称对“巴”字释义和巴文化深入挖掘与广泛传播的生动实践。每一届巴人文化艺术节,都是一场巴文化的盛会,是对“巴”字丰富内涵的一次全方位展示。从古老的巴国青铜器、精美的南龛造像,到激昂的巴渝舞、婉转的巴山民歌,再到独具特色的巴人美食、传统手工艺,无一不体现着巴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巴人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古老的巴文化与现代的舞台艺术、科技手段完美融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例如,巴渝舞与现代街舞相结合,创新的表演形式既保留了巴渝舞的刚劲有力,又增添了时尚动感,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巴人文化艺术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力量。

      宛如一条坚韧的文化纽带,“巴”文化符号跨越三千年悠悠岁月,以地名符号的形式清晰标识着地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巴地精神,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活态密码,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中创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