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4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1  要闻 【返回】
    水流三北成巴字
    ——巴字的释义
    巴中融媒记者 翁凯

      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灿烂辉煌,源远流长。而“巴”字,就像一把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古老钥匙,轻轻转动,便能开启巴文化神秘世界的大门。

      1921年秋天,南川才子谢家驹慕名登上南龛山,远眺巴州古城、山水走向。但见巴河北来,在对面王望山和脚下的南龛山间左弯右拐,中间汇入数条溪流,形成一个巨大的“巴”字。

      万峰高耸,秋风呼啸,谢家驹豪情满怀,当场题下一副对联:“山势孤高似画屏,谁到此间能暗度;水流三北成巴字,我从何处挽狂澜。”

      弹指百年过去,虽然岁月侵蚀,风吹雨打,镌刻在南龛千佛崖旁的对联依旧清晰醒目。
      这副对联,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即兴之作,更成为历来“巴”字水说的一个旁证。

      A 巴人何以称“巴”

      在远古时代,巴人为何会选用“巴”字来为自身族群与栖息之地命名?

      关于“巴”字的含义,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有水说、山说、植物说、蛇说、虎说、蚕说、坝说、石学说以及爬行说等诸多说法。

      三国时期史学家谯周在其所著的《三巴记》中记载道:“阆、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根据这一记载,谯周认为巴地的得名,源于嘉陵江、渠江及其支流。这些江水在大地上蜿蜒流淌,时而迂回,时而转折,其流动的形态与“巴”字的形状极为相似,因此这片区域被命名为“巴”。

      从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巴”字字形来看,其形态酷似一条蜿蜒爬行的蛇,头部醒目突出,身体则呈盘曲之状,整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蜿蜒姿态,活脱脱就是一条灵动的长蛇形象。基于此,众多学者大胆推测,“巴”字最初极有可能是对蛇的一种象形描绘。

      在远古时期,蛇与巴地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的生存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威胁到巴地先民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蛇神秘的蜕皮和强大的繁衍能力,又让先民们深感敬畏,将其视为拥有特殊力量的象征,进而成为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这种以蛇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巴”字,深刻反映了巴人早期对自然生物的敬畏之心与崇拜之情,是巴文化在原始信仰层面的生动写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巴”字的字形与巴地独特的山川地貌紧密相连。巴地山峦起伏、丘陵连绵,江河纵横交错,整个地形走势蜿蜒曲折,恰似“巴”字的线条一般。巴人世代依傍山水而居,山水不仅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深深融入了他们的文字创造过程,使得“巴”字成为巴地山川的一种抽象符号。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奔涌,汉字也在岁月的磨砺中持续发展演变,“巴”字的字形逐渐简化。

      然而,无论历经多少变迁,“巴”字所蕴含的核心意象——蜿蜒、曲折的特征始终得以保留。这一现象不仅充分体现了巴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也有力彰显了巴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且持久的联系,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巴文化与巴地的山川、河流、生物等自然元素紧紧缠绕在一起。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