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似孤云两角边
——《米仓山记》之六
周书浩
“孤云两角”,传说中的山名。
该山名最早见《三秦记》中的汉代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乌栊,势与天通。”这首民谣被清人沈德潜收入《古诗源》卷一“古逸”目。沈氏据明代《古诗纪》等旧籍,收集先秦至隋代古诗及歌谣俚曲七百余首汇编成《古诗源》。
《三秦记》今存一卷,东汉辛氏撰。记秦汉时期三秦(项羽灭秦,分其地为雍、塞、翟,谓之“三秦”)地理、沿革、民情、都邑、宫室、山川,为早期地方志代表作。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是说“孤云两角”离天只有一拳的距离,言极其高峻。
秦汉时期,“孤云两角”在今秦岭山区;五代至两宋时期,“孤云两角”在今米仓山区。这是历史地理学中“地名飘移”或“地理认知易位”的典型案例。
《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引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大竹路》:“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萝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疑为‘步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此处意为‘脚步’——引者)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入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
引文中的“大竹路”应为“大行路”。《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胡三省注:“今兴元府,古汉中之地也。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今巴州汉巴郡宕渠县之北界也。三巴之地,此居其中,谓之中巴。巴之北境有米仓山,下视兴元,实孔道也。”该书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胡三省注:“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兴元之南有大行路,径孤云两角,过米仓山则至巴州。”胡三省注均作“大行路”。“行”字篆书极易同“竹”字混淆,故疑“大行路”为“大竹路”之误。“大行”,古时接待宾客的官吏;大行路,当为宾客来往的官道。
《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六《畜兽·猿》又引《王氏见闻录·王仁裕》:“王仁裕尝从事于汉中,家于公署。巴山有采捕者献猿儿焉,怜其小慧黠,使人养之,名曰‘野宾’……乃遣人送入巴山百余里溪涧中……又使人送入孤云两角山,且使絷在山家。旬日后,方解而纵之,不复再来矣。”
陆游在诗中也多次写到“孤云两角”:“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十月二十六日夜梦行南郑道中既觉恍然揽笔作》)“店当古路三叉处,山似孤云两角边。”(《西路口山店》)“孤云两角山亡恙,斗米三钱路不忧。”(《蜀僧宗杰来乞诗三日不去作长句送之》)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七《利州路·巴州》“两角山”条:“在南江县北九十里。王子韶诗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邀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大唐集州刺史杨师谋之记’。”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南江县》引旧志“南三里,孤云、两角二山,王子韶诗‘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有石刻萧何追韩信处,下有溪,是名韩溪。按: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俱在栈道,去县二百余里,其碑刻则移近县耳。”
曹氏引文明显来源于王氏《舆地纪胜》,或者说所引旧志就是《舆地纪胜》。再落实到具体处,即《舆地纪胜》之《舆地碑记目》。但话题一转,说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不在南江县境,只是记载“萧何追韩信”事情的石碑“移近县耳”。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句本出《三秦记》,系汉代民谣,无作者。王象之将其说成王子韶作,不知根据何在?王子韶何许人也?无考。后世,多有人将“孤云两角,去天一握”说成是王子韶作,皆因王氏误导所致。
《明史》卷四三《地理志四·四川》载保宁府巴州南江县“南江,州北(即巴州之北——引者),正德十一年置,北有两角山。”该书卷四二《地理志三·陕西》记载汉中府南郑县亦提及“孤云两角”:“……西南有巴岭山,南连孤云两角、米仓诸山,达四川之巴州。”
“孤云两角”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历来也争论不休。有人说是一座山,相连一体;有人说是两座山,互不相干。
王仁裕“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诗句将“孤云两角”分开,二山名之说始于此。上引《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蜀中名胜记》相关记载,也说是二山名。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府》“米仓道”条:“自南郑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后汉建安二十年,曹操击张鲁,鲁闻阳平已陷,乃奔南山,入巴中。贾耽曰:‘兴元之南,有道通于巴州,路皆险峻,中间有米仓山(在南郑西南百四十里——原文注,下同)。’又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所谓‘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也(孤云两角,或谓二山名,或云孤云山有两峰对峙耳)。”
顾氏引唐人贾耽说,然后对“孤云两角”提出“孤云两角,或谓二山名,或云孤云山有两峰对峙耳”的新说法。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以右仆射衔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曾任山南西道、山南东道节度使,对今秦巴地区山川形胜多有研究。
李元撰、乾隆末年成书的《蜀水经》卷十四《巴水》:“巴江西南受蟒潭水,蟒潭水源出孤云山,流为韩溪,南入巴。孤云山与两角山相接,有石刻‘萧何追韩信处’。”
李氏言孤云、两角相连,是一体二山。
行文至此,我们再回头看《三秦记》中的这首汉代民谣,从文本入手,研究其词组结构类型:“武功太白”——武功即今陕西省武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设郡县,将古邰国分为武功(今眉县和岐山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邰(今扶风南部和武功一带)、美阳(今扶风北部)三县。太白即太白山,位于陕西省眉县、太白县境,今秦岭山脉主峰。汉代,太白山在武功辖境,故有“武功太白”之说。接下来,与之类比的便是“孤云两角”。对照“武功太白”词组的结构类型,“孤云两角”即“孤云的两角山”(下句“黄金子午”等类此)。从这个偏正结构看,“孤云两角”就是一座山,整体叫“孤云”,“两角”是它局部的称谓,即顾祖禹所言“孤云山有两峰对峙耳”。如果再换一种方式分析,“孤云两角”即“孤云、两角”。从语法地位平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联合结构看,“孤云”“两角”又可以理解为两座山。
道光《南江县志·山》“孤云山”条:“亦名立鹄岭,在县东十五里。奇峰突兀,高入霄汉。时有云气拥护不散,又名归云岭。”
“孤”“归”乃一音之转,读音相近。说孤云山又名“归云岭”,可能是当地人发音差异所致造成的误会。
道光《南江县志·山》“两角山”条:“在县北五十里。两角相连,峥嵘耸秀,上出重霄,烟萝布合,苍翠欲滴,真奇观也。昔人题吟有‘孤云两角,去天一握’之句,言其高也。上有石碑,俗呼为‘萧何追韩信到此’。”
道光《南江县志》将“孤云两角”分而记之,一在县东,一在县北,山分二处,一扫旧说。
民国《南江县志·山脉志》“孤云山”条:“在县北五十里,一名韩山。脉连两角山,较低,大小三峰。山腰路线昔为巴汉要道。”
民国《南江县志·山脉志》“两角山”条:“在县北五十里。自香炉山脉东南行二十里许,突向西横起一峰,中微凸,东西两角并列,俗呼三角山。迤西为孤云山,一名韩山,迤北为兴龙寨。”
民国《南江县志》记载孤云、两角俗名均叫“韩山”,并说两山脉连,又将两山连为一体。
以上文献记载“孤云两角”在南江县之北或西北。也有文献记载“孤云两角”在南江县东——清嘉庆末道光初年任南江县训导的卫道凝在《南江山水道里记》一文中写道:“其自桦林关发源者,曰南陡河。受群流,五十里至赶场溪。过孤云岭、两角山,西流四十里,至关路口……”
卫氏记载南陡河流至赶场溪(今赶场镇境内),“过孤云岭、两角山,西流四十里”至关路口(今关路乡境内),此说大错特错,应为南陡河经赶场溪南流至关路口,赶场、关路均在县东。道光《南江县志》记载孤云山“在县东十五里”正是受此影响。后来,人们可能发现了问题,故民国《南江县志·山脉志》“孤云山”条又改为“在县北五十里”。
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一《舆地志·山脉》:“……入境之山统名梁州山也。而米仓山乃梁山之一部分,孤云、两角又米仓山之最高峰。由庙坝东至龙头山八九十里,皆古所谓米仓山也。庙坝山岗,挡墙在焉。东北四十里有牛头岭,适今入川所经地。登岭北望,全县在目。上有两峰对峙,古两角山也。东为香炉山,孤峰插云霄。高与龙头山并,古孤云山也。又东居龙头山下者,曰‘汉王台’,相传即张鲁遁迹处。偏西南曰石人山,山顶巨石错立,远望如人;偏西北曰‘台上’,今为通川要隘,昔之米仓古道也。”
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将县境之南牛头岭上对峙的二峰称两角山,将香炉山称孤云山。香炉山即今南江县光雾山镇大坝景区香炉山,山北属陕西南郑,山南属四川南江,二省共有,而两角山独属南郑。
学者蓝勇认为,历史上大巴山区孤云、两角山认定的错乱现象,是“虚拟空间认知”的“区位重构”的典型案例。早在宋代,对于孤云山、两角山的记载就是一个虚拟空间的定位。这个虚拟空间让后人面对大巴山中形似孤云、两角的山举不胜举的情形,往往不知东西南北,只有随心指定。近几十年内曾出现孤云、两角在南郑县小坝香炉山、喜神坝牛老壳梁,南江县东立鹄、大坝东饮水坝、米仓山草鞋坪、坪河镇三角山、光雾山和九角山等众多的说法,可谓遍地孤云、两角。近来因为旅游开发的需要,更是将大坝北土卡门至官仓坪之间一山重新命名为“孤云山”。(参《中国古代空间认知虚拟性与区位重构——以金牛道川陕交界段路线体系变迁为中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年第4期)
众说纷纭,其中学者郭声波“孤云山就是今大光雾山,两角山就是今九角山”之说可谓“创见”。
郭氏认为,光雾山海拔2507米(2023年11月1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四川贡嘎山、四姑娘山、光雾山等9座山峰高程数据,其中光雾山最新高程数据为2507.2米),容易形成“孤云”——即俗称的“戴帽云”。根据音韵学考证“孤云”二字:“‘孤’,《广韵》‘古胡切,平模见’;‘云’,《广韵》‘王分切,平文云’。”“孤云”二字唐宋读“guwen”,与今“光雾”二字发音极近,“光雾山”之名盖由“孤云山”音变而来,而“光雾山”之本名应该指今大光雾山;九角山当指山峰有九(或泛言极多),但其中两峰尤为突出,有如龙角,故古代亦名两角山,山下之龙神殿盖亦缘此得名。(参《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载《四川文物》2012年第6期)
光雾山东北有小光雾山。文献记载或人们口头流传的光雾山一般指大光雾山。
现存南江县最早的地方志《(乾隆)四川保宁府南江县备造新编志书》(写本)无光雾山记载。道光七年(1827)成书的《南江县志·舆图》将光雾山标注为“光木山”。时任南江县知县胡炳在《疏河记》中写道:“且江(即南江——引者)自光木山发源,东南行,而与岷江合流以入于海。”
民国《南江县志·山脉志》“光雾山”条:“在县北一百四十里,为米仓山第二支脉。自龙神殿山经九角山(层峦叠嶂,迷离纷批——原文注,下同)至此(干霄直上,突兀撑空,高处雪线,殆三千尺四至山麓,百里而遥,绝顶一览群山,万壑一片,苍苍汉、通、巴、广仿佛眼底。白云在壑,夏日如冬,盖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也。相传有老君炼丹处,草木不生。顶后莲花峰巉岩矗立。有晒经石,峰凹断裂处不能飞渡,恰有古藤若筏,谓之‘天桥’,异卉奇葩不可尽识。云雾常封,真面目殊难共睹,所谓‘天假神柄去其雄者欤’)。一名仙人山。西南行,为县治主脉,西出分支入广元县境。王经芳《光雾山》诗云:‘三昧缘何火未除?至今春雨草全虚。万寻不碍清空处,定有当年访道书。’”
引文中“天假神柄去其雄者”语出唐人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王经芳,清康熙年间南江县知县。
因众多文献对“孤云两角”的记载,致使其闻名遐迩。至清末,“孤云两角”亦被喻为一些地方的名山。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举人、曾任顺庆府仪陇县训导的丁治棠写阆中锦屏山:“山形奇秀,如孤云两角。翠柏满山,杂野花装点,名以锦屏,洵不诬云。”(《丁治棠纪行四种·晋省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孤云两角”具体位置在何处,千百年来,意见分歧,孰是孰非,难成定论。古今学人考证其地望,虽搜罗宏富,深究渊源,但抵牾之处甚多,难以弥缝罅隙、自圆其说,最终成为历史地理学界一桩公案。
王应麟说:“言地理者,难于言天,何为其难也?日月星辰之度,终古而不易;郡国山川之名,屡变而无穷。”(《通鉴地理通释·序》)山,还是那些山。变换的是时代,是名称及人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