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出行旅游,请关注登革热
暑假是每年的旅游高峰期,也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暑假有计划外出旅游的公众请注意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但近年来在全球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感染人群也在逐年上升,防控形势严峻。我国首次证实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主要发生在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浙江省等地。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有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重症登革热,但登革热预后通常良好。
一、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伊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常在利于蚊虫孳生的小区绿化带附近活动,且防护意识不高,蚊虫叮咬风险较高。
登革热的流行与伊蚊的孳生有关,主要发生在夏秋雨季。二、临床特点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般被伊蚊叮咬后潜伏3-14天(平均7天)发病,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
(1)发热:一般持续2-7天。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持续5-7天后骤退至正常。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
(2)体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骨、肌肉和关节痛,极度疲乏。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3)皮疹:病程3-6天在面部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4)体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三、防控提示预防登革热,防蚊是关键。
(1)外出旅游:①出门前关注旅游地登革热的流行情况,避免到登革热高发地区。②外出时带好防蚊驱蚊药水或驱蚊贴片,了解伊蚊活动特点,在伊蚊活跃时间段使用杀虫喷雾剂,避免叮咬。③外出活动地点如在公园、绿植茂密带等,可穿长袖衣服和长裤,外露皮肤可使用驱蚊药物。
(2)居家防蚊:①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如桶、缸、罐、废轮胎、花盘托盘、饮水机、腌菜坛等,清除伊蚊的孳生地,避免成蚊产卵繁殖。②伊蚊除喜欢避风阴暗的地方外,还喜欢有汗渍的黑衣服,因此要及时清洗衣物。③安装防蚊纱窗,使用蚊帐等物理防蚊装置。④使用杀虫剂、驱蚊药水、蚊香片等驱蚊灭蚊。⑤保持干燥通风,避免给伊蚊创造生活环境。
(3)及时就医: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因此如有登革热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等,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重症,以及避免通过蚊子叮咬传染给家人。(罗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