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25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3  乡村振兴 【返回】
    十年耕耘 他的生态农业梦照进现实
    • 1
    • 2
    图一:肖波的农家小院。
    图二:肖波查看葡萄长势。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波 文/图

      当事业小成,是继续在城市打拼,还是扎进深山当一名农夫?肖波选择了后者。

      今年40岁的肖波是巴州区葡淘哥家庭农场负责人。2015年,当时正值事业巅峰的肖波毅然来到巴州区枣林镇灵山村种葡萄。经过多年发展,葡萄园硕果累累。同时,肖波又将目光瞄准了农副产品加工和农家小院,在生态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逆向而行 深山里崛起家庭农场

      本月底,肖波种植的葡萄就要成熟了。300余亩葡萄园背靠阴灵山,依山而种,比成人高一些的葡萄架上叶片苍绿,而架下挂满了纸袋。

      7月20日,肖波随手拆开一个鼓鼓囊囊的葡萄袋,大拇指般大的葡萄像黑珍珠一样,让人口中生津。肖波一边在园区内查看葡萄长势,一边说起了过往。

      出生于1984年的肖波老家原本在恩阳区兴隆镇,2015年前,肖波曾在成都、巴城经营过水族店,凭借聪慧和勤奋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然而,他的梦想却并不在此。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肖波接触到了一名农业专家,他的生态农业梦突然被勾起,后经多方走访了解,最终,肖波当年就决定在灵山村的阴灵山上流转土地300余亩用来栽种葡萄。

      然而,农业这条路,他走得并不容易。

      初到阴灵山,肖波看着这300余亩荒芜的土地,野草藤蔓比人还高、土壤也需要改良、种植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困难真是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2021年,在前期投入300余万元却回收无望的情况下,肖波曾想过放弃,但却始终心有不甘。

      看着村里的企业举步维艰,灵山村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村党支部书记张军选告诉记者,经过大家共同协商,村两委决定利用当时还是贫困村的脱贫政策,入股帮扶资金20万元率先盘活葡萄园作为村集体经济,同时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大家首先为葡萄园搭建了大棚,大大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还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肖波说,产业资金的注入让葡萄产业又“活”了起来,葡萄产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在各方帮助下,肖波的葡萄很快销售一空。

      2022年,肖波的葡淘哥家庭农场被评为市级家庭示范农场,而他个人也在当年获得了巴州区优秀返乡创业明星称号。

      采摘+农家乐+农产品销售
      生态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

      随着葡萄园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肖波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这两年,他又先后建立了农家小院、加工农副产品,他的生态农业梦在逐渐变成现实。

      在葡萄园的不远处,一座崭新的农家小院古色古香、静谧迷人,这里能够同时满足20桌人用餐。

      肖波说,小院提供的蔬菜和肉类等食材基本都是自家或者当地产的,很受游客欢迎。加上农家小院有紧邻阴灵山景区的优势,自去年8月营业以来,每月利润基本都在1万元左右。

      肖波的生态农业梦还在不断延伸。同样是在2022年,肖波和妻子董娟合计,开始进行农副产品加工,主要收购土猪腌制腊肉并在网上销售,当年就销售土猪100余头,产值达到200多万元,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增收。

      今年,枣林镇更是以肖波的葡萄园和农家小院为基地,对接东西部协作资金,在灵山村修建了19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和12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体验中心。

      新时代要结合新思想,作为一名“新农人”,肖波深知互联网思维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7月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农产品体验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在体验中心一楼,还专门设置了一间网上直播办公室。董娟正在忙前忙后进行后期装修。对于直播,董娟并不陌生,性格开朗的她去年开始就直播销售土猪肉等农产品,目前已有上万粉丝。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收益,更让巴中好食材走向全国。

      肖波在个人良性发展的同时,更是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无论是在葡萄园,还是在农家小院,又或是农副产品加工,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一年支付工人工资近20万元。灵山村60多岁的村民何华国自从2015年起就在园区务工,每年能挣到1万多元的收入。

      肖波告诉记者,自从创业以来,已先后投入500余万元,目前已形成了水果采摘+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虽然距离回本还有一些差距,但肖波相信,只要用心经营,累累硕果的明天就会在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