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传承人李彬
一刀一竹 指尖“神技”
图一:李彬在制作竹编作品。
图二:竹编作品。
中空硬朗的竹子,在通江竹编艺人李彬的手上,能变成薄如蝉翼、顺滑如绸缎的“薄纸”,能编织出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石……
竹编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今年47岁的李彬是通江县火炬镇小学一名数学老师,同时也是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氏竹编”传承人,擅长竹编手艺,从事竹编已长达24年。
“学习竹编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手艺,更重要的是通过竹编艺术,学习竹的品格,提升自身修养,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柔中带刚。”问及为何对竹编保持24年的热情不变,李彬这样回答。
爱上竹编技艺
她五年如一日习得精湛手艺
时间回到1999年,当年李彬与通江竹编艺人余定涛结婚,公公余明礼(余氏竹编的创立人)饱含深意地送给她一幅《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精美竹编。李彬被这份特殊礼物的艺术魅力所震撼,从此她深深地爱上了竹编技艺,并恳请公公教她竹编。
竹编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难学。整个工序分为选竹、分节、刮青、破竹、启篾、分层、防腐、染色、清洗、晾晒、分丝、编织等,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用刀的力度、角度必须完全相同,每一步都需要十分精妙的手法,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面对诸多困难,李彬却像着了魔一样,埋头练习。
此后,李彬每天除了教学工作,挤出空闲时间反复练习竹编技艺。刚开始,不听话的竹篾将她的双手割得到处都是小口子,一天下来,她双手酸痛,拿筷子都用不上力。无论多么艰难、枯燥乏味,李彬始终忍痛坚持、从不动摇。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最终她制出了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竹篾。
困难不仅仅来自于竹编本身,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亲人的反对和邻居的偏见。李彬在村小工作,家住农村,每天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放学后还有大量的农活等着她去干。学习竹编难免要耽误很多家务活。邻居也对李彬投来异样的目光,私下议论说:“没见过女人编竹子,编个背篼还能用,编那个竹笆笆没有用,还耽误做活,不晓得她图个啥。”面对各方压力,李彬没有退缩,反而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出个名堂。
制篾只是竹编的基本功,编织才是竹编艺术的核心。李彬先从简单的人字编织法、星点编织法等方法学起。这些编织法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李彬每天拆了编、编了拆,竹篾在她手里慢慢地变得“听话”起来,随着她灵动的手指翻转跳跃。五年后,李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难,终于掌握了“余氏竹编”的所有技法,习得一手精湛的竹编技艺。
传承非遗文化
竹编技艺走进校门、走出国门
2015年,“余氏竹编”技艺成功申报为巴中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李彬的竹编作品以其独特的技法、精美的外形、较高的艺术水平享誉省内外,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
一根普通竹子的神奇变幻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积淀传承和日夜劳作,还得益于厚积薄发后的创新创意。
近年来,李彬的多幅作品先后被推荐参加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评。《双喜闹春》《竹石图》两幅作品于2017年参加全国巡回展出,2017年12月受邀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展。竹编作品《梅》《兰》《竹》《菊》荣获2016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四川赛区银奖,《隐形观音》荣获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四川赛区铜奖,彩色竹编《国色天香》获2020年中国特色商品大赛四川赛区铜奖。
李彬虽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名人,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久远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决心把“余氏竹编”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孩子,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教育。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2012年9月,她如愿以偿,竹编作为火炬镇小学校本课程,竹编技艺终于走进校园。李彬先后培养竹编能手师生400余人,让非遗竹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近几年,在她的指导下,学校师生先后创作《熊猫翠竹》《福娃》《中国梦》等优秀竹编作品100余件。
(本组稿件由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波 采写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