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4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传媒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总编辑:罗旭辉
      A3  社会 【返回】
    做老乡的坚强“后盾”
    ——我市“内”“外”发力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体系
    • 1
    图:狮子寨村人社服务之家。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龙 文/图

      为进一步强化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日前,我市印发《关于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全周期服务管理机制的通知》,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均等化公共服务和人性化关心关爱。

      要实现外出务工人员求职有门路、务工有岗位、权益有保障,健全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体系是基础。

      “老黄,你之前托我帮你找份工作,如今这事有着落了。你把企业电话号码记一下。这里还有一本务工维权口袋书,闲暇时候可以翻一翻,学点法律知识。”9月18日,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人社服务之家”工作人员屈卫东来到村民黄旭平家中,向他推荐了就业岗位。

      9月初,因上半年有事留在家中的黄旭平,想趁着年前的时间再出去“跑”几个月。但时值年中,去哪里?找什么工作?

      一筹莫展之际,黄旭平来到村“人社服务之家”寻求帮助。“想不到这么快就有了答复,效率真高,我准备明天到企业去看看。”对于这般便捷高效的服务,黄旭平颇为满意。

      “人社服务之家”是我市人社系统推进人社服务下基层和夯实外出务工服务基层基础的重要载体。

      “按照‘政府主导、人社主责、科学布局、便民利民’原则,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采取新建、整合、升级打造等方式,构建起市、县、乡、村、园区‘五级’外出务工人员公共服务体系。”市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徐大华说,“在基层,13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了就业创业中心服务站,380个村(社区)建设了‘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群众办事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园)、难事不出乡镇’。”

      依托“人社服务之家”,我市逐户摸排外出就业受困劳动力基本信息,精准掌握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个人特长、就业愿望、务工地点、从事行业、培训需求、创业愿望等情况,分类建立“有外出务工意愿、常年在外务工、有返乡创业意愿”三类人员的基础信息台账,分类建立求职信息库、岗位信息库,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进行供需匹配精准对接。

      “这些信息每半年更新一次,同时我们还通过‘四川e就业’平台及时掌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分析就业变化趋势,为精准化服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数据信息支撑。”徐大华说。

      今年上半年,我市与569家域内外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开展劳务合作,成功实现劳务输出200余批次。

      通过“五级”外出务工人员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全覆盖信息摸排、精准对接岗位外,我市还时常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村入户对返乡农民工、未返乡农民工留守家庭以及来巴留巴农民工进行走访慰问,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传递给广大农民工朋友,掌握农民工务工情况,倾听农民工心声。

      “域内”服务很完善,“域外”的保障也没落下。

      近日,通江县在陕西、上海、深圳、温州、成都、重庆等地的域外农民工机构开展入企走访慰问活动。

      活动中,通江县域外农民工党支部、域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工厂和农民工聚居区,与农民工沟通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这样的慰问活动让外出务工人员倍感暖心。“我很激动,感到作为一名通江人很骄傲。去年6月份,我在西安某工地受伤,孤立无援时是通江县驻西安农民工党支部出面为我协调,让我顺利拿到了工伤赔偿;现在,他们还时不时来慰问我,关心我的生活情况。”通江县陈河镇河坝村村民王鹏说。

      为加强区域联络,我市将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向前延伸,针对外出人员大部分时间均在外务工的实际,统筹建设域外务工人员服务站点,按照人员务工走到哪里、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科学布局域外务工人员服务机构。

      “我们先后在巴中籍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新建驻外农民工(党支部)服务站23个,开设域外务工人员服务热线,由市政府驻外办事处统筹域外劳务服务基地、域外农民工服务站、流动党支部、在外巴中商(协)会等力量,靠前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培训、权益维护、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外出人员在外安心务工发展、顺利返乡就业创业。”徐大华说。

      同步播报

      引雁归巢 筑梦巴山
      ——我市积极回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龙

      9月9日,通江县气温逼近35摄氏度。在位于通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内的四川家诚阀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通风降温设备满负荷运转,吹得工人张桂银手中的产品技术指标手册上下翻动。他一边按住纸张、一边仔细查看机器上的各项数据,确认产品规格指标正常,“现在已经很熟悉这个工作了,这里不比外面差。”

      张桂银口中的“外面”,指的是浙江台州。此前,在台州务工多年的他,凭借着一股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自学了机械维修、数控机床操作等技能,逐步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工人,“回来前,我的月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左右。”

      但张桂银对此并不满足,“虽然在台州发展很不错,但距离家乡、家人终究太远。当家里人需要照应时,很难及时陪伴在他们身旁。夜深人静时,时常思念着他们。”

      今年年初,张桂银联系了通江县就业部门,并在就业部门的指导下参加了网上招聘会。大约一周后,四川家诚阀门机械有限公司便与他取得了联系。

      在经过详细沟通洽谈后,张桂银正式来到该公司上班,担任分管生产、技术的主管,工资跟在台州上班相比基本持平。

      收入不降,但幸福感却增加了,“现在能每天回家,能吃上亲人做的菜、能陪儿女耍游戏,比以前好多了。”

      张桂银一边肯定自己回乡就业的决定,一边对当地就业部门表示感激,“他们为我提供不少就业渠道,线上线下都有,能找到这样一份好工作,离不开他们的帮助。现在他们还会不定时回访,了解我的工作状况。”

      张桂银是我市“雁归兴巴”计划的受益“归雁”之一。

      为引导更多返乡农民工扎根巴中、建设巴中,去年以来,我市实施“雁归兴巴”计划,千方百计回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确保返乡留乡农民工求职有岗位、培训有渠道、就业有门路、创业有帮扶,形成就业促增收、创业奔共富的良好局面。

      “该计划实施以来,我们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摸排辖区内农村劳动力务工区域、技能水平、返乡意愿、培训意愿、创业意愿等基本信息,建立返乡农民工‘就业需求、技能培训、创业意愿’三张清单,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信息准。”市就业局工作人员李光明说,在他的电脑上,一张分县(区)、分乡镇,详细记录着姓名、地址、电话、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台账,已经被更新过无数次。

      “通过及时汇总信息,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春风送岗、游园进企等专场招聘会132场、网络招聘会52场,精准对接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需求。”李光明说,上半年全市回引高校毕业生、在外务工人员等1212人返乡下乡创业,带动就业5106人。

      未来,“雁归兴巴”计划将更加深入、具体。“我市将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常态开展专场招聘、入园进企、直播带岗、网络招聘,实现每天有线上招聘、每周有专场招聘、每月有大型招聘,多形式全方位为返乡留乡人员提供不间断就业服务,帮助其顺利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