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7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4  乡村振兴 【返回】
    我市两大农业园区分别入选全省优秀案例和典型模式
    产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 1
    • 2
    图一:2024年10月,位于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的枳壳现代农业园。
    图二:2024年9月,位于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的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

    巴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波\文 夏雨\图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通报了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十大优秀案例和联农带农十大典型模式,我市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的“‘苦枳壳’变‘致富果’,药材产业奏响振兴乐章”和恩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推行入股分红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两案例分别入选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十大优秀案例和现代农业园区联农带农十大典型模式。

      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苦枳壳”变“致富果”药材产业奏响振兴乐章

      园区名片

      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被命名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覆盖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等4个乡镇32个行政村

      在巴中,枳壳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山区种植的枳壳被称为川枳壳,色黄肉厚,味带酸,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于2022年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以枳壳为主导品种的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1.88万亩,采取药粮轮作、套作的方式种植大豆、土豆、小麦等粮食作物0.9万亩。

      为加快发展枳壳产业,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巴州区设立了医药健康产业链专班,统筹规划布局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工程,系统建立枳壳单品种“352”体系(编制枳壳种子种苗、药材质量等3个标准,良种繁育、采收加工、包装贮藏等5个规范,质量溯源、备案与监管等2个体系)。推广“畜—沼—药”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水肥一体化基地4个,建成枳壳GAP种植基地1000亩,奠定道地药材公共品牌基础。

      在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巴州区坚持深耕品种选育、目前建成中药材母本园1个、育苗良繁基地5个,年产“三无一全”(无农残超标、无重金属超标、无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采收器官生长,全过程可追溯)优质种苗100万株以上,进一步提升巴州枳壳种苗质量和品质。在转型精深加工上,精心布局建设大健康食品产业体系,建成乡镇加工厂3个、园区精深加工标准化厂房2万平方米,中药材年加工能力可达5万吨。在主体引育上,通过“内扶外引”,引进培育创新力强、规模大中药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拓展左右岸功能,推动园区提质增效,近三年来,成功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14.8亿元。

      巴州区还积极拓市场、强联结,多元开发产业效益。

      布局建设蜀道物流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积极建设中药材片区集散中心、供销网点等,采取“实体市场+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方式,推动枳壳产品卖出好价、“迈”向全国。同时,紧扣道地药材主导产业,坚持“一主多业态”,推进“药、医、文、旅、养”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药旅融合的新路子。创新“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全面推行“五统一、一保底”发展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种苗组供、技术标准、病虫防治、产品回收和订单保底,产业联农带富效应持续放大。

      数据显示,2023年,园区总产值达13亿元,覆盖农户29360人,其中中药材总产值9.67亿元,带动园区内集体经济村均增收约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万元以上,高出全区平均水平21.1%以上。

      恩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推行入股分红模式 带动农民增收

      园区名片

      恩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覆盖柳林镇海山村、来龙村,下八庙镇万寿村、楼房村,明阳镇成城村以及兴隆镇金鸭村等4镇6村,2022年成功创建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示2024年度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级评定结果,该园区拟评定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志着该园区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园区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积极运用园区土地、资金、项目、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创新“入股+”新模式,探索园区土地入股、现金入股、项目入股、服务入股等多元化股份合作模式,构建形成了联系紧密、效益明显的联农带农新机制,实现了园区共建、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在承包土地入股、保障农户稳定分红方面,园区内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原则,合理引导园区农户与村集体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将园区内8909亩农户承包地、集体土地,根据二轮土地承包剩余年限,按照土地整理地块4200元/亩、其他地块2800元/亩进行估值作价后,流转入股到园区进行统一生产经营,村集体经济组织按50元/亩收取土地管理费作为村集体收入。

      园区还坚持资产盘活折股、增强集体财产收益。依托集体资产监管服务平台,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模式。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财政、审计等相关单位,引入三方评估公司,建立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台账和资产评估体系。通过集体资产折股,集体资产占股2.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4.55万元,其中70%为集体成员分红。

      在资金整合增股、提升资本撬动作用方面,恩阳区整合园区内村集体经济扶持中省资金、衔接资金、发展基金和自有资金720万元,根据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需要,以入股形式进行资金分配,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实行按股分红。园区内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金增股、联合经营”模式,村集体收入增加125.7万元。

      在服务创新参股、强化园区致富效应方面,园区内村集体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园区农业生产的耕、种、防、收等生产性服务与经营主体达成全部(或部分)托管协议,发展托管服务业务,与社会化服务主体共同做好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托管年增收45万元。

      据了解,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到7.1亿元,带动农户3173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05元,呈现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多方共赢局面。

      ■同步播报
      全市累计培育创建现代农业园区94个

      本报讯(巴中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严波)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记者日前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我市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围绕现代种养基地建设、科技装备应用、农产品加工转化、社会化服务推进、质量品牌打造、农户利益联结等重点环节,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全市已累计培育创建现代农业园区94个。

      我市坚持科技赋能兴园,立足各园区主导产业,市、县各级建立健全科研投入机制,支持园区科研推广及成果转化。同时,全面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动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机合作社64个、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个,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64.46%、园区农业机械化率达82.7%,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持续做精巴中优质农产品。分级分类确定种养技术标准,完成《巴山肉牛养殖技术规程》等4项地方标准编制,制定《“巴中云顶”技术规程》《道地药材主导品种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园区产品可追溯率达80%(省级及以上园区为100%)。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强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巴食巴适”“巴中云顶”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助农增收是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市不断建立完善“大园区+农场主+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逐步让广大农户有收入、村集体经济和专合社有收益、龙头企业有效益。截至目前,园区吸纳农民就业人数14.58万人,人均增收2887元以上。

      我市还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做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构建“生产+加工+品牌+服务+科技”全产业链,整合涉农项目、国有资金等,引导金融产品投入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发挥特色产业、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园区所在行政村建立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快形成产村相融、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巴山田园综合体96个,现代农业主题公园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所辖县(区)全部入列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据悉,目前我市已实现国家级园区“零突破”,省级园区县(区)全覆盖。园区产值不断攀升,辐射建成优质粮油基地49.6万亩、粮油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9万亩、特色产业基地127.89万亩,全力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