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资源活力 提升保障能力
图一:通江银耳产业园区。
图二:巴中经开区高分子复合材料生产项目。
图三:张家河生态修复项目。
(紧接1版)在去年6月份召开的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坚持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巴中高质量发展》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按照有关要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协调各方配合,以规划无形之手拓展产业发展国土空间,出台《巴中市产业功能区划定方案》,实现全市调增工业用地10.01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占比增加1倍。随即完成7个产业功能区划定、“四龛护城”、巴中经开区科创中心片区等规划编制,为全市产业发展落地撑开了国土空间。
针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成立工作专班,确定专人,“保姆式”跟踪服务,推动土地供给提速。全年全市共组卷报征土地1569.4255公顷,保障项目临时用地281.29公顷,有力高效保障了镇广高速、苍巴高速、青峪口水库、曾口化工园、霞石精深加工等国省重大项目用地,绿色循环产业园、大庆油田群乐1井、高分子复合材料、巴山肉牛、云顶文旅茶乡、银耳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出台《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促进市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加大优势土地清理和营销,梳理可利用高品质文旅康养(住宅)用地22宗1538.3亩,积极开展土地营销,全市累计供应房地产业用地157宗6737亩,实现土地出让收入40.24亿元,有力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加大盘活存量用地力度,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组建工作专班,倒排工期,调查摸底,分类建账,采取“五个一批”“标准地+弹性出让”等方式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化解处置。全年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168.65亩、闲置低效土地7635.3亩,处置率居全省前列,省政府办公厅《政务晨讯》推广了我市盘活存量土地做法。全面推行“标准地”供应,出让“标准地”11宗,面积972.92亩,提升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代理+专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全市共入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6宗地块、面积173.13亩,成交总金额4168.01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 生态为先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全力夯实生态价值实现基础。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心怀“国之大者”,勇挑责任担子,三管齐下推进耕地保护。一是压实田长责任。全市设市、县、乡、村四级田长2707名,网格员3899名,对150名乡镇田长制办公室人员进行培训,全年全市巡田150万次,发现问题线索2346条,闭环处置率100%,做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二是严格进出平衡。采取周调度、旬研判、月督办,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人工+机械双向发力等攻坚举措,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作业态势。全年共恢复补充耕地15.2万亩,净增耕地4.49万亩,全市连续5年实现耕地净增加。三是严格管控整改。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域“耕评”制度,建立“2+7+N+X”耕地保护监管体系,通过评价节约耕地393.25亩。建立“行政+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采取“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推动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年立案查处耕地违法行为37宗,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改196宗378.67亩,整改恢复耕地4672.18亩,追责问责71人,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全力守护全市绿水青山。完成《巴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使全市生态修复有主攻方向,实施路径。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修复废弃矿山10.91公顷。扎实开展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全面排查36个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并及时切实整改。储备龙泉李家碥排水沟建设4个政府投资生态项目,预算投入3亿元;全面完成中坝、杨家坝后山排水沟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张家河生态修复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张家河生态修复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三标段建设任务,投资1.56亿元,完成一期工程二标段总工程量50%,投资1亿元,有效提升了城市生活空间宜居品质。
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一方面,全面开展全域自然资源摸底,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划定重点区域7个自然保护地、141个水库、73条河流、35座矿产和181座森林。市级实施的1个自然保护地、1个水库、16条水流和3个矿产已达到登记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确定南江县大坝林场和通江县空山林场为试点范围,查清森林资源面积、种类、数量、质量、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等指标,核算特许经营经济总价值8.07亿元。出台《巴中市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办法》,试水国有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作价出资给国有平台公司,用于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大胆迈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步伐。
3 民生为本 竭力惠民利企
切实落实把巴中打造成“企业容易做生意的地方”要求,树立有解思维,强化专业理性,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和企业,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不动产登记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2024年,全市不动产登记机构积极打造“互联网+不动产”服务模式,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二手房“带押过户”“交房(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证”好回家、“多论合一”等举措,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全年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7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49件,全市共办理各类登记业务8.84万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4.25万本、证明3.3万份,支持企业和群众获得融资贷款145.64亿元、获得购房贷款13.62亿元,大力助推企业降本增效。市不动产登记窗口连续四季度被市政务服务中心评为“示范窗口”。
“两证”遗留问题是企业的“心病”和群众的“心头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动产“登记难”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落实市纪委监委抓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要求,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开展“登记难”楼盘认定和处置工作,实行“一宗一策”“一企一策”,推动遗留问题解决。全年全市化解“登记难”楼盘218个,8.5万户达到登记条件,6.25万户领到不动产权证书,完成64宗涉国企改革不动产登记,为78个产业项目颁发了不动产登记证。参加“巴商茶间荟”9次,解决企业诉求21个,受到企业和群众的好评。
地灾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争取国债地灾防治资金7.34亿元,实行“全过程监管督查+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质量检测”,全力打好地灾防治国债项目实施攻坚战,完成避险搬迁3659户,综合治理139处,302处自动化监测点全部并网运行。持续完善防治体系,推行“点面”双控,实行闭环预警,对避险有功人员开展首次现金奖励,激发群防活力。全市全年累计排查隐患点9927处(次),组织预警区隐患点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16222户33171人,地灾防治实现“零伤亡”,增强了群众安全感。3起灾(险)情的成功应对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郑洲 张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