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19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4  综合 【返回】
    回风亭:风回气聚衍生息
    (上接1版)

    综合现代的静谧:心灵的栖息地

      百年光景,转瞬即逝。从战乱时期作军事瞭望塔之用,到和平时期则作百姓休憩之所,回风亭始终守候在巴河之畔,守护着巴中儿女。

      2010年,回风片区开始改造,回风亭显现出了崭新面貌。2012年,以回风亭为中心打造的城市绿地公园——回风亭公园接续落成。

      如今的回风亭,早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休闲场所。有人在这里驻足拍照,记录下它的古朴与美丽;有人在这里小憩,感受片刻的自在与宁静。

      亭下,行人奔忙,匆匆而过,而在绿树掩映之中,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仿佛在提醒人们:生活不仅仅有忙碌,还有静谧与思考。

      每一块砖石、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它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等待着人们停下脚步去翻阅、去品味。

      夕阳西下,回风亭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向人们挥手告别。夜幕降临,亭子被灯光点亮,显得格外温柔。它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黎明,也等待着下一个走近它的人。

      往来过客,或感怀时序,或寄情山水,皆可于此暂驻尘心。在亭下,时间好似变得愈发缓慢,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繁忙的生活,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对话。

    综合未来的守望:文化的传承者

      亭侧有碑,字迹漶漫,隐约可辨“风回气聚,地灵人杰”之语。或传昔有隐士栖此,观天象以卜农时,听松涛而悟玄理。

      亭中清风徐徐吹来,仿佛带着先人的低语,飒然穿过亭栏,似在诉说千年的朝代更迭。如今旧事虽已湮没无闻,但此亭名为“回风”,岂非暗含“天地循环、万物生生不息”之意?

      亭子里的石碑、诗词、雕梁画栋,都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巴中的历史与文化,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崛起青萍之末,穿越风霜雨雪,回风亭看到了什么?

      回首过去,奋进基因厚植。巴中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域扶贫开发,先行先试建绿色工厂、办微水电站,丝绸厂、棉纺厂、罐头厂等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两瓶酒”热销全国;

      凝望当下,奋进力量积聚。巴中坚定“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主导产业“融圈建链”,运达风电、三一硅能、低空经济、钠电产业等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投建,“一片红叶”远飘世界。

      耸立在十字路口繁华的广场之上,它诉说着巴河两岸的繁华崛起,也见证了巴中的历史变迁。

      奋进之志不可更改。回风亭的存在,正是对百年记忆与财富的守护。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巴山儿女生活的根基。

      一亭虽微,实纳乾坤之变。现在回风亭,是巴中的名胜古迹,是省级保护文物,也恰似一位时光智者,低吟历史的私语:广厦之荫,护国佑民。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回风亭都将始终是那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见证着巴中的历史,也守护着巴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