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华:孝老爱亲 传递文明家风
巴中融媒记者 岳湾
3月1日,又是一个周六。晨曦初露,在位于南江县南磷路的简家坝社区,84岁的老人邹明华与60多岁的儿子、儿媳早早起来,一头扎进厨房,为中午的家庭聚餐精心筹备。
十点左右,亲戚们陆陆续续登门拜访。如今,邹明华的孙辈已有十余人,重孙也有四个,整个家族算起来足足五十多口人。开饭时,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四张桌子被挤得满满当当,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这样的周末家庭聚餐让邹明华忙并快乐着。“大家还是像以前一样,相亲相爱一家人。”邹明华笑呵呵地说。而这温馨的画面离不开邹明华为这个大家庭60余年的付出。
时间回到1961年,年仅20岁的邹明华,嫁给了大她两岁的简奎宗。简奎宗身为简家长子,自那以后,邹明华便与公婆一同生活。
刚嫁入简家时,由于家中孩子众多,邹明华每日不仅要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还得悉心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丈夫是当时县医院药房的药剂师,每月虽有一些工资,却并不丰厚,公婆则是普通农民,除了偶尔卖菜,并无其他收入来源。“我和二哥、四姐,还有嫂嫂的五个娃娃,年龄差距都不大,那时上学基本上都是哥哥嫂子给我们拿学费,家里八个娃娃要读书,压力真的特别大。”简家最小的女儿,简奎宗的妹妹简春宗说道,“嫂子对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吃穿用度都力求公平,不偏袒任何一个。大哥是家里唯一有工作挣工资的人,挣的那点钱全部用在一大家人的伙食上。嫂子几十年来在家里任劳任怨,对爸妈也是孝顺至极,我们都特别敬重她。”
时光匆匆,孩子们渐渐长大,相继成家立业,也陆续搬离老家。几十年来,邹明华与婆婆相处得极为融洽,两人之间,既像亲密无间的姐妹,又似无话不谈的朋友,连一次红脸争吵都未曾有过。
2003年,公爹因病离开了人世。一年后,丈夫也因病去世。分家之后,婆婆去了小叔子家生活,邹明华依旧把家里的大小琐事操持得井井有条。前几年,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受伤后只能卧床休养,邹明华就经常带着自己煮的“耙饭”去看望。两家离得近,等饭端到婆婆面前时还冒着热气。“都是老年人,口味差不多,我给自己煮饭的时候多煮一点,也就是顺手的事。我过来多找她说说话,聊聊天解闷,不然妈天天在床上躺着,心里肯定不舒服。”提起侍奉婆婆,邹明华总是轻描淡写。
婆婆去世后,邹明华就成了家族里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老人。“都说长嫂如母,现在爸妈都已离世,嫂嫂在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娘家。”简春宗说。
孝老爱亲的家风在这个大家庭里不断传承。“都是几十年的老熟人了,说起简家这一大家子,大家都要夸上一句家风好。家里公婆和善,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有事大家都是一条心。一起生活这么久,也没听说过家里哪个吵嘴打架。”邻居马正刚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邹明华的身体也难免有些小毛病,但大体还算康健。“煮饭、洗碗、洗衣服、扫地,这些活儿我天天都做。做好饭等着儿孙们下班回家,感觉自己被他们需要着,这样活着才有盼头。”邹明华感慨地说,趁着还能动,就力所能及地为家里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