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往事难忘怀
马忠
最近整理家里的杂物,翻出十几本旧文学杂志,其中一本是被誉为“中国校园读写第一刊”的《中国校园文学》,勾起了我学生时代的回忆,那是一个倔犟的文学梦!回望30多年前,青春已逝,但发黄的杂志清新依然。
我出生在大巴山腹地的一个乡村。七十年代末,那里的交通十分不便,读书看报相当困难。由于父亲是村干部,我便有了比同龄人更多读书看报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孩提时代我就开始喜欢上了文字。尽管那时家中经济并不宽裕,但我还是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作文总被老师当成范文。我也以此为骄傲,于是也就更加喜欢文字。
1991年,我在下两中学读高中,那是一所高初中分离的学校,在我的倡导下创建了校园文学社。一次,在语文老师陈冬梅宿舍开社刊编前会,我在陈老师的桌子上发现了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中国校园文学》(已不记得具体是哪期)。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雅致,标题字体流畅而富有韵味,仿佛在低语着文学的魅力。临走时,我向陈老师借阅,没想到她慷慨答应:“是我订的,想看随时来拿。”
我将杂志带回教室,趁着晚自习,为了不被老师发现,故意把面前的书堆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之中,与作者们共同经历着情感的起伏与思想的碰撞。跟之前读过的那些作文书和报纸不同,《中国校园文学》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与多彩。我沉浸在那些文字编织的世界里,感受着作者们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其中,一篇关于校园生活的小说深深触动了我。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学习的压力与青春的迷茫,却始终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他的经历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是我读到的正儿八经的青少年纯文学刊物。那个时候,中国校园文学繁荣而又热闹。年轻作者如雨后春笋,今天这里冒一个,明天那里又冒一个。涌现出了以毛梦溪、徐润、马萧萧、贾玉华、赵晓梦、唐荣尧、曾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被评论界认为的“校园文学第三代人”。当时的文学少年都以能在《中国校园文学》《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语文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为荣。初次接触《中国校园文学》,我开始意识到,写作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难度很大。我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会出现在这些刊物上。
年少轻狂。说实话,中学时代脑子里的确有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也总想拿起笔把它们记录下来,轰动校园。但是眼高手低,对于文学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常常把作文与文学作品等同起来,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存在于不少中小学生当中。特别是对于“校园文学”的认识就更为肤浅,自以为只要是学校师生写校园生活的作品,就是校园文学。现在想起,真是可笑。
受《中国校园文学》的熏陶,我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情感与感悟化为文字。通过借鉴杂志上的文章,慢慢学会了用文字去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家乡小河的散文,描述了那些与伙伴们在小河边嬉戏、捕鱼的快乐时光。当我将这篇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投给《中国校园文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忐忑。然而,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石沉大海的结果让我倍感失落。正当我几乎要放弃时,编辑部的回信如同一缕曙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编辑老师对我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这份鼓励,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散了我内心的迷雾,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写作的热爱与追求。
后来,我又背着同学偷偷向《中国校园文学》投过两次稿,结果还是没中。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份杂志的喜爱,通过持续阅读,使我对校园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我看来,校园和文学是“校园文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校园文学可以从两方面来界定:一是狭义的校园文学,即在校学生进行的一切文学性创作及创作活动;一是广义的校园文学,不仅包括学校教职工的文学创作,也包括非校园人员以校园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事实证明,我当年的这种理解是正确的。2004年,校园文学再次占据市场主导,甚至被命名为“青春文学年”。《中国校园文学》的功劳首当其冲,与之并肩的还有《青春》《萌芽》《莽原》《芙蓉》等知名杂志,而《诗刊》《青年文学》《美文》等大型刊物也纷纷建立“校园版”。对比之下,我写的东西青涩、幼稚,还远远达不到校园文学的要求。尽管如此,我从读刊中学会了思考,理解文本,并逐步涉猎文学批评和哲学理论,这为我后来从事文学评论打下了基础。
《中国校园文学》自其创刊起即坚守文学的纯正,编辑和作者们一起努力,让这棵校园文学之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而作家的成长、更新,也成为《中国校园文学》的关切所在。近几年,我参与了《广东文学蓝皮书》儿童文学版块内容的撰写,发现几乎每年都有广东作者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作品,他们的起点高,出手不凡,能够被《中国校园文学》看中,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校园是纯真、青春的所在,是思想活跃、创新自由的圣地,如果失去了文学便失去了那抹最亮丽的色彩。我也期待读到更多更新的校园文学佳作。
回想起那些充满“不务正业”精神的岁月,班里只有我一直在偷偷地读各种文学期刊。如今,人到中年的我,再次捧起《中国校园文学》,又触动了我对那些青葱往事的回忆。那些年,我与《中国校园文学》的相遇,仿佛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它不仅让我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到了方向,更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了自我。每当我翻开那些发黄的杂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年代,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激与怀念。
《中国校园文学》,是我文学之路的起点,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灯塔。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在文学的征途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