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8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3  读书 【返回】
    云中谁寄锦书来
    ——读李继鳌历史文化散文集《千年一城》
    张中信

      我一向认为,一篇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应该亦文亦史,文史相兼,实现哲思、诗性、史笔三者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对标来看李继鳌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千年一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建城1900多年的巴州的前世今生的深度溯源,对巴州山水风物和文化内在的深入探究。

      当今文坛,很多人写历史文化散文,常常容易落入“有哪些”“看哪些”的浅层次书写的陷阱:或借助史料的堆砌,试图救治心灵的枯竭;或无病呻吟,借以弥补精神的缺失;或文本拼图,抹杀了散文表达的个性。李继鳌要做的,却绝不是人云亦云的浅表性书写,而是站在美学、哲学乃至人类学的高度,挖掘巴州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现实价值,要向世人讲述巴州“怎样美丽神秘”“为什么如此美丽神秘”“美丽神秘对后世的价值和影响”在书中,他用文学的语言一一作答。通读该书,千年古城巴州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影响力,像一缕千百年茵陈相袭的清风,扑面而来,神清气爽。

      《千年一城》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既有科学的考古价值、严谨的历史研究,又有生动的文学描写,文学叙述与学术表达相互融合,刚柔并济,使得巴州大地近两千年的文明记忆,神秘的文化符号,一下子变得鲜活灵动,充满感染力。李继鳌深度挖掘巴州文化底蕴,挥洒着作家的满怀激情和学者的严谨考究,因而既具史学气质,也具有潇洒文采,更具有浪漫诗情。我以为,最独特的看点在三个方面:

      一、在情景、思想融合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历史是由文字书写的,比如唐代在巴州做过刺史的羊士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他的作品还被收入了《全唐诗》。《巴州志》对他的大量记载,并不是关于巴州GDP的记录,而是一些关于他勤政爱民、歌颂巴州山水风物的诗歌作品。用李继鳌的话说,这大概就是文化可以穿透时空的魅力所在。在《南馆林塘》一文中,李继鳌对羊士谔的诗歌大量引用,不但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也让人们窥探到一千多年前巴城的历史风貌。

      比如,他在文章中写到,夏日晨起,羊士谔径自来到南馆林塘,但见竹树环合,林梢衔月,蛙声灌耳,即兴写下五律《南池晨望》:

      起来林上月,潇洒故人情。
      铃阁人何事,莲塘晓独行。
      衣沾竹露爽,茶对石泉清。
      鼓吹前贤薄,群蛙试一鸣。

      该诗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作经典,生活气息却十分浓厚,即使站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衣沾竹露、群蛙鸣叫的田园惬意生活场景。同时,作者借古喻今,咏怀古迹,写了很多诗作,使得文章在古今的交相辉映中奕奕放光。

      比如,在《南馆林塘》最后,李继鳌忍不住这样写道:

      古巴州的城墙,被你温热的桃花溪水
      泡软,你爱这小小城池。案牍之余
      辟馆亭,种荷花,一曲新词
      酒一杯

      夕阳坠山,撞击着你心中的城池
      在郡楼玩月、城隍听雨之后
      你怀抱的雄狮醒来,喝退呦呦鹿鸣
      然后携一壶酒
      驰下南山

      那天,在南塘泛舟,焚香抚琴之后
      你从十丈红尘中翻身上马
      手扬东山采来的马鞭,追风逐日
      留下一池荷花,在《全唐诗》里
      晶莹、落泪

      二、重视民俗文化,把地方传说、戏剧、非遗和建筑等研究成果巧妙融进文中

      通过对影响巴州千年历史经纬的勾陈,对新时代巴城天翻地覆的历史变迁的解析,把巴文化的风骨顺理成章地延宕开来,应该说是李继鳌心中不小的“野心”。这主要源于他对巴州历史文化的热爱。我在十多年前,也写过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神韵巴中》,尽管对巴中的历史文化也有所钩沉,但最终还是偷了个巧,不敢触及更深层次的历史轨迹。就连如雷贯耳的南龛山,我也写得语焉不详,王顾左右。

      李继鳌就不同了,他对巴州历史文化的溯源和剖析,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实实在在下了一番工夫。请看他写《从魁星楼到书院街》,短短四五千字的文章,就把巴州近两千年的历史文脉一一梳理过。这里节录一段文字:

      遥想当年,魁星阁下书声琅琅,莘莘学子闻鸡而起,挑灯夜读。可能就在他们昏昏欲睡之际,魁星阁巍峨的身影扑入眼帘,不觉精神一振,拾卷继续攻读。是时,名师荟萃,士民齐心,尊师重教在巴州大地蔚然成风。

      除州城的宕梁书院、云屏书院外,清代巴州辖境内,还有恩阳老场文治书院,恩阳新场育才书院,清江场步青书院,花丛场龙池书院。这些林立的书院,如众星捧月般拱卫着奎星阁、宕梁书院和云屏书院,共同把清代巴州教育推向鼎盛期。

      就这么两段文字,就把历代巴州人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蔚然风气点燃。通过它,我们便可沿着文章梳理的历史脉络,走进巴州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人文氤氲之中。

      三、写人、叙事、抒情与哲思四者的高度融合,虚实相生

      书中的不少篇章中,既有大段语言鲜活的历史考证,也有故事性极强的小说情节似的描写,还有哲理性较强的现实痕迹表达,使文本辨识度较高,这是一种十分有意思的探索和实践。

      三十多年前,李继鳌在清江渡求学,他把这段生活写成了一篇散文。大概是我们都有一段乡村生活的缘故,我多次跟他谈到对这篇文章的喜爱。认为这是一篇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散文,大量鲜活的细节、朴实舒缓的记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比如他写自己在母亲的安排下,到街上卖枣筹集学费的一个细节:

      为了给我筹学费,母亲让我背着枣到清江渡去卖。因为年少胆小,我背到婆婆家,便踌躇不前。婆婆找来一杆秤,教我识秤算账。出门前,她再三叮嘱:“街上人厉实(厉害),要多长个心眼!”哪知我刚走到柳树街口,放下背篼,摊开口袋,几个中年妇女就围拢过来。她们一边啧啧称赞这枣真好,一边随便拿起品尝、讲价,有的趁机抓起往口袋塞。我哪里见过这种阵势,一时手忙脚乱……

      “你们要干啥子?”一声大喝,婆婆不知何时赶到。她一把夺下口袋,麻利地拧紧袋口,一边大声训斥:“一个乡下娃儿卖枣子挣学费,哪个也不准欺负他!”妇人们怔住了,很快回过神来抱怨:“你凶啥子嘛!”然后一个个悻悻地走了。在婆婆的帮助下,那天我的枣很快卖完了,够我秋季的学费了,我真高兴!

      少年求学的艰辛,为筹集学费的困苦,乡下孩子进城的卑微,婆婆的强势护犊,一一跃然纸上。读罢,潸然泪下。让每个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走进文章所勾勒的童话时光。

      当然,《千年一城》也并非无懈可击:有些史料过于详细,影响了文章的空灵度;个别文章的恣意抒情显得突兀,让读者感觉作者“出镜”的尺度偏大;部分文史考证太过纠结繁琐,让读者感到作者取舍有些失度等等,这些可能就是本书的“硬伤”。但毕竟瑕不掩瑜,《千年一城》丰厚的巴文化底蕴、浓烈的历史文化情结,灼灼其光,洋洋大观,是无法抹杀的。

      十年磨一剑!李继鳌写《千年一城》虽无十年之功,却也历时数年,写得愁肠百结,荡气回肠,也写得久久不能释怀。作为此书从立意,到草成,到打磨,最后定稿的见证者,我不揣冒昧写下这些散乱的文字,我有理由相信,《千年一城》是完全成功的一次大胆尝试。说它是近年来书写大巴山和巴文化神形兼具、别具一格的好作品,似乎也不为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完此文,锦城之夜,月光如水,邀月对酌,捧读洋洋十七万字的“云中锦书”,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今夜无眠,让我为《千年一城》痛痛快快地喊上一嗓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