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扬与她的诗意扬州
——序苏扬散文诗集《苏醒的波澜》
杨通
过去,或者说青年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借单位出差和参加文学笔会,走出家门,去过一些遥远的地方。但每每回想起那种孤单寂寞的旅途,尤其是一个人背着行囊挤火车的“惨状”,心中就不是滋味,以至于后来就不大喜欢出门旅行了。说来惭愧,近年来,随着“黄金周”或“大假”旅游浪潮的兴起,人们倾巢出动,处处人满为患,而我却几乎动不了心,更有甚者,包括一些文学笔会亦疏于参加了。也许是年龄原因,也许是心态问题,反正,我越来越害怕只身远行而乐意待在家里,成了一个与“与时俱进”不太合拍的“蹲窝者”。
诚然,身体力行的旅行,会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了解熟悉和领会参悟所经所抵之地的风光风景、民风民俗等。而我个人以为,阅读也是一种旅行。通过阅读旅行,沿着作家的文字路径,亦能获得那方水土对你心灵的陶醉与感动。比如卢梭的《瓦尔登湖》、沈从文的《边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阿来的《尘埃落定》等等。所以,畅游在那些“本土写作”或“地域写作”的文字的“旅途”中,我照样会喜爱那些从未去过或许终生都不能“身临其境”的美好的地方。
近年来,“地域写作”或“本土写作”,愈来愈成为诸多作家与诗人的自觉。他们本能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专注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尤其是一些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视觉,以博大的唯美情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虔诚吟咏讴歌,进而牵动着读者对其“一方水土”的无尽憧憬与向往。
没有去过扬州,但有幸拜读了扬州青年女诗人苏扬即将出版的散文诗集《苏醒的波澜》手稿,其中诸多篇章是直接抒写扬州的。通过品读,苏扬的文字带着我对扬州进行了一次仔细的游历。在游历苏扬笔下的扬州中,我想到了“本土写作”的两个方面:一是乡愁,二是乡情。所谓乡愁,我的理解是——转过身去,回望那些已经逝去、正在逝去或终将逝去的沉淀在光阴深处的人事风物,是一种因为“离开”而“再也回不去”所生发的忧思与愁绪。鄙人的诗集《朝着老家的方向》当属于此种“乡愁”式的表达。而“乡情”叙述,则是作者在“不曾离去的家园”里对其吐露的依恋与热爱、褒扬与自豪之情。二者较之,或基于“距离产生美”的理论,我个人认为后者的书写会更有难度一些。因为,我们常常会对身边太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事物熟视无睹,在匆忙的来去中总是难于发现被庸常生活遮蔽着的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此,我觉得苏扬的作品鲜有“乡愁”(因为她“还不曾离去”,故未染思乡之愁)。我想说的是,苏扬一直生活在扬州,她就是那些水光山色中的一分子,被“家乡”氤氲着的胸怀尽是“情”——乡情,故而,她对“乡情”的叙述总是那么委婉温馨,那么赏心悦目,那么令我爱不释卷。她没有被熟悉得令人疲惫的事物和匆忙的庸常生活所遮蔽所淹没,而是用独特的眼光、敏感的思绪、细腻的情感、丰沛的词汇去发现和吟咏她的“诗意扬州”,而且又总是那么的抒情与唯美。她让足不出户的我,跟着她迷人的文字,穿越《扬州四季》,品味《何园情思》,《行走在茱萸湾》观动物赏花语,默诵《森林之约》,怀想《汶河,我祖先的保姆》,歌唱《我的母亲,我的运河》……更值得称赞的是,苏扬对家园扬州还流露出了一种敬畏之情。因为敬畏,所以她的姿态是匍匐的,是儿女崇敬母亲所产生的那种最真切最浓郁最深厚的情和爱。“如果你能低下来,与板桥栈道一样紧贴大地、宽容博爱,必然会有一棵树或一条河属于你,并刻着你的名字”(《森林之约》),愿望虽然很小,表达的却是拳拳赤子之念。
“扬州”地名取意“州界多水,水扬波”(《释名·释州国》)。顾名思义,扬州是“水性”的,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苏扬自然就是“水做的女子”,其碧水丹青般的内质,是柔性的,是多情的,是优雅的,是唯美的,是清丽脱俗的。这在她的诗歌里有充分的体现。那种烟波浩淼,那种清澜葳蕤,那种缠绵缱绻,那种丝绸般荡漾的润泽悱恻,处处拨动着作为读者的我的心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数《扬州四季》,其寥寥数语则道出季节的特质,尽显其妖娆与风流:“一艘画舫剪破一湖春光,惹起满城烟雨”(《春》);“一场大雨过后,热雾散去,阳光爬上了城墙,老街开始流动,湿漉漉的扬州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夏》);“二十四桥的月色更加清瘦”,“静听石头唱歌,草木呢喃,月光倾诉……”,“任凭满城的烟花和杨柳摩挲出万种风情”(《秋》);“此时,个园的翠竹郁郁葱葱,史公祠梅香弥漫,瘦西湖薄雾萦绕,运河岸弱柳扶风……”,“深藏不露的扬州巷子竟然如此富有生气,你若不走进扬州的冬,怎能领会其中奥妙呢?怎能理解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为何那样流连和痴狂呢”,“扬州的冬不老,扬州的水不老,扬州的巷不老,扬州的情不老,扬州的梦不老……”(《冬》)。除了《扬州四季》,其他不少篇章也写得惊艳照人、楚楚动人。比如《古筝女》:“不经意地轻轻一拨,却拨得山色空濛,水流变声……”,我“在这天籁中发现了归宿”,“哦,原来我小小的幸福就在你的指尖”;比如《行走在茱萸湾》:“水天之间,摘一枝气韵如歌的茱萸花,慰问扬州的春色”;比如《茱萸湾花语》:“你一心爱恋扬州,你只在扬州花繁叶茂”,“你洁白无瑕的骨朵,就像你与扬州永恒千古的爱情”;比如《我的母亲,我的运河》:“一朵浪花,沿着公元前486年的斑驳河岸,顺流而下,抵达我的故乡。思念从掌心溢出,牵着扬州的烟雨,牵着运河人家的炊烟,牵着母亲的衣襟。温柔,遥远”,“流动永远是你的志向。活着,就要奔腾”,“一只翠鸟把河水带向空中,柳岸花堤顿时一阵骚动”,“盖上沉重的史卷,让所有的语言沉默。我只期待你浪花般的嘴唇,叠印我的故乡”等等,读着这些瑰丽的文字,你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么?我喜欢苏扬笔下扬州的“这种隔世的味道和迷离的幻觉”,她的“浪漫山水是灵魂深处绽放的花”(《刺绣》),所以,苏扬有充分的理由自豪而骄傲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的家乡,一座隽永秀丽的浪漫诗城”。
苏扬是诗坛新人,接触散文诗才一年多时间。她获得散文诗写作的初始营养是大师泰戈尔,所以她的起点高,悟性高,一成章便出手不凡,受到的关注程度可以说是一般初学写作者望尘莫及的,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其作品纷纷亮相国内外多家报刊,我想,这自然与她与生俱来的灵性有关,或者说这个“水做的女子”天生就是写诗的“精灵”。诚然,按苏扬自己的话说,她的写作还“谈不上什么技巧,也许幼稚,也许粗糙,也许肤浅”,但我相信苏扬的写作是一种自觉行为,代表了她的内心感悟,能给她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温暖。她敬畏散文诗的纯洁与神圣,感谢散文诗承载了她身体的疼痛,使她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
回到开篇的话题,我说,在舟车喧哗、人声鼎沸、路途“险象丛生”的今天,旅行,不一定要亲身亲历。阅读,同样是一种奇妙的路径。坐在家中,沏一杯清茶,手捧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在字里行间遨游,与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民俗风物、地理人文零距离接触,那些扑面而来的缤纷多彩的意象、意境、意趣,簇拥着你安适恬静的心境,感悟着一路风光美景无限,你的世界就会豁然开朗、鸟鸣花飞、云蒸霞蔚;你的人生就会窗渊门博、水远山深、地旷物博,继而春华秋实。所以,我要感谢苏扬,让我在她的散文诗集《苏醒的波澜》中旅行,让我有机会深入她迷离斑驳、如梦如幻的“镜花水月”而走不出她的“诗意扬州”。
最后,我更要感谢苏扬,因为“诗歌使我们成为朋友,这是最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