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积极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巴中市教育局 蒲黎明
巴中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全力打造“红色思政”品牌,思政教育影响力、感染力、塑造力持续彰显。
一、健全机制强引领,构建育人“大格局”
党委引领带动。市委、市政府将教育定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育人大格局,全面落实“市、县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以及“市、县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等相关制度要求,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座谈和讲授思政课。
制度牵引驱动。印发《巴中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巴中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作为文明校园创建测评内容,从制度层面明确大思政课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社会协同联动。发挥学校纽带作用,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构建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两翼”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市、县(区)级家长学校326所,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8个、省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4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13家单位被认定为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2024年,巴中市用活红色资源讲好“大思政课”做法被省委办公厅《四川信息》单期刊发,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创作的红色诗剧《问君归期》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名单。
二、创新举措强质效,打造育人“大课堂”
建强学校育人主阵地。落实学校党组织书记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强化学校主阵地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标准,开足开齐上好《道德与法制》《思想政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围绕“巴山红”主线,贯穿“巴山魂”“巴山绿”“巴山情”编写形成《大爱巴中》等系列青少年红色教育读本80余套,其中,红色校本教材《大爱巴中》已纳入2024年春季学期中小学课堂;持续强化中考指挥棒作用,将思政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丰富课堂育人主渠道。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为指引,抓住知识创新“关键点”,推进课堂教学多样化供给。在课堂内容上,坚持紧扣主题主线,以党的创新理论固本,坚持突出价值引领,以伟大成就强基,坚持注重精神立标,以优秀文化培根,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不断增强。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研究、辩论赛、情景剧、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等元素,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2024年,全市成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8个,打造市级以上精品课107堂(节),申报立项省、市级课题11个。
唱响环境育人主旋律。坚持学校与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系统开展诗词歌赋润心、琴棋书画赋能、礼仪仪式正行、文化创意启智、红色资源塑魂等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师生47万余人;打造“红心合唱团”“红心杯体育联赛”等特色品牌5个,创建文明校园177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活动,选树“新时代好少年”28名,1名同学荣获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全国总决赛总冠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氛围浓厚。
三、优化配置强保障,建设育人“大师资”
建强专职思政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和课时要求配备专兼职思政教师3313名,其中专职教师1242名,研究生学历49人、正高级教师7名,制订《巴中市思政教师三年培训计划》并启动实施;召开“全市大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建立“名师带教”“师徒结对”等模式,累计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100余名,开展教学大比武、示范大巡讲系列活动65场次。
建强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党政干部、“五老”、爱国主义基地讲解员、法治副校长、社会名人等人员的优势,建立“大思政课校外师资库”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依托“蓉易学”“学在金华”、巴中云上大学城等平台聘请知名院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在线互动、线上讲座,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专题思政课”等,共享名校名师思政“金课”。
建强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围绕“不愿”“不会”“不得不当”班主任等现实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班主任培训、选聘、关爱、保障、激励、管理等工作力度。建立《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长效机制》,开展“校长带头、中层示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员参与”大家访活动,全市4.3万教师全员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