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9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3  教育 【返回】
    以核心素养为锚培根铸魂育新人
    ——专家解读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
    巴中融媒记者 曾彦元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深入解读教材修订理念及实践价值,巴中融媒记者专访市教科所党支部书记、所长王树林。这位深耕基础教育30年、曾获“四川省特级教师”称号的专家,从教材修订逻辑、教学实施路径到巴中教育实践,系统剖析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深层变革。

      教材修订:回应时代命题的必然选择

      “教材修订绝非简单的文本调整,而是国家育人战略的主动应答。”谈及修订背景,王树林指出三个核心动因:一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需强化教材在培根铸魂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应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价值观塑造挑战,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网络伦理等内容提升育人针对性;三是适应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趋势,推动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

      以初中法治专册为例,新教材增设“数字公民权利义务”“反校园欺凌”等模块,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生活化情境。“过去讲宪法更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现在通过‘模拟人大代表议案’‘社区法治观察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法治不仅是治国理政的方式,更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王树林特别强调教材对“大思政课”理念的贯彻,如高中教材新增“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要求教师结合巴中基层民主实践案例开展教学。

      内容重构:价值观教育与生活化实践双线并进

      对比新旧教材,王树林用“守正创新”概括内容变革特征。在价值导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方式从显性表述转向隐性渗透,七年级“青春时光”单元通过“00后非遗传承人”“乡村少年科技创新”等故事载体,让学生在共情中体悟敬业、诚信等价值内涵。法治教育则突出“预防性”和“参与性”,小学高年级新增“消费者权益保护”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本地商超价格调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巴中教师正探索将教材中的“革命精神传承”主题与川陕苏区纪念馆、将帅碑林等实地资源结合。“我们正在开发‘红色法治故事’校本课程,例如《川陕省苏维埃宪法大纲》解读,让学生感受红色法治基因的历史脉动。”王树林透露,今年秋季将举办全市道德与法治教师红色研学工作坊。

      教学转型: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范式突破

      面对新教材“内容模块化”“情境复杂化”的特点,王树林提出三大教学建议:首先,教师需建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例如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单元,可设计“家庭—学校—社会”三级情境链;其次,善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栏目,将其转化为辩论赛、法治情景剧等深度学习活动;最后,加强跨学科协同,如与历史学科联动开展“改革开放中的法治进步”主题研究。

      对于农村学校面临的资源短板,王树林建议挖掘乡土德育资源:“通江银耳产业发展中的诚信经营案例、南江黄羊合作社的集体经济模式,都是鲜活的法治教育素材。用好这些‘接地气’的资源,能有效弥合城乡教育鸿沟。”

      实施挑战:专业化师资建设成关键突破口

      当被问及教材落地难点时,王树林坦言:“目前部分教师存在‘路径依赖’,习惯用考点解析替代价值引领。”调研显示,38%的教师对议题式教学、辨析式学习等新教法掌握不足。为此,巴中市教科所创新推出“三维培训体系”:通过“教材深读会”夯实内容基础,依托“名师工作坊”开发典型课例,开展“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进行定制化指导。

      针对学生适应性问题,王树林建议采用“渐进式引导”策略:“对法治专册中较难的法律术语,可先用‘校园规章制定’等具象化体验铺垫;在价值观教育中,多用‘两难情境讨论’代替单向灌输,比如设计‘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思辨活动。”

      未来展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

      展望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趋势,王树林描绘出清晰图景:在纵向上,将推动小学、初中、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衔接,避免简单重复;在横向上,探索与语文、历史等学科形成“德育共同体”,如联合开展“法治文化节”;在资源建设上,计划建立巴中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发VR宪法宣誓、模拟法庭等体验项目。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王树林最后强调,“当我们的学生既能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热点,又能用道德智慧处理生活困境,教材修订的价值才算真正落地。”随着采访结束,窗外校园里传来琅琅书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巴中答卷正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