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秋锦山村
春季蓝莓管护忙
巴中融媒记者 陈俊吉
3月10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地洒在通江县诺江镇秋锦山村的山坡上时,村民们早就在该村的蓝莓园里开始了一整天的管护工作,翠绿的蓝莓树间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和新芽的气息,漫山遍野透着勃勃生机。
“刚刚施了肥料,目前就是把地里的草除了,不让它跟蓝莓抢营养。”在蓝莓园一角,记者见到了正在给村民讲解注意事项的村党总支书记屈昭顺。他告诉记者,种植蓝莓非常“讲究”,前期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到今年的产量和品质。“种之前我们要先对土壤进行酸碱度测试,再调好适当的酸性,前些天施肥全部用的有机肥,杀虫也是用的粘虫板,确保产品有机生态。”
“这片蓝莓园,早在几年前还是零散的坡地。”说起产业的发展历史,屈昭顺满是感慨。“那个时候村上没有产业,大家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地也荒了。”屈昭顺说,他们村离县城不远,看到别的地方种水果很有“搞头”,这也给他们带来了灵感。
说干就干。2019年,他们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的模式,引进通江蓝之美公司示范发展蓝莓300亩,同时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支撑、管理指导,招引7家业主抱团发展,目前全村共建成2800亩蓝莓基地,去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到丰产期可实现2500万元左右。
产业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以在园区务工的村民苟琼华为例:她家5亩地流转给了园区,每亩每年400元土地流转费,她自己平时在园区务工,一天工钱80元,算下来一年的收入是过去的两三倍。
除了直接收益外,记者还了解到,该村每年还会举办蓝莓采摘节。“每到采摘季,这里到处停满了车。”屈昭顺告诉记者,游客们除了采摘蓝莓外,还会在村上用餐、游玩,不仅让他们村蓝莓的名头更响,还带动了村上的经济发展。
“村集体经济分红也是村民们收入的一部分。”屈昭顺介绍,蓝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他们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建成了蓝莓产业园200亩。他算了一笔账: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25%的分红比例,农户户均增收500多元,同时他们还整合土地、山林、劳务等资源独立建成集体经济蓝莓产业园230亩,按照40%的分红比例,可实现农户户均增收6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