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药材开出产业“良方”
(上接1版)当下,青峪镇万亩药林绵延如浪,年产值突破73万元,“一树金果富一方”的故事在秦巴大地遍地开花。而这仅是全市中医药产业筑基的缩影。截至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省前列,培育国家级园区1个、省市级园区16个,7个万亩级品种撑起了“秦巴药库”的脊梁。
“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冯皓表示,巴州区、通江县已完成枳壳标准体系认证,恩阳区、通江县启动黄精、银耳标准建设,巴州区大和乡枳壳GAP基地通过验收,南江县青钱柳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进入冲刺阶段。此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已全面铺开,全年培育6家市级重点药企、12个专业合作社,1200名药农通过技能培训转型“技术工”,中药材种植正迈向规模化、现代化。
2 培育药企招大引强 产业乘势而起加速“巴中造”
药材管护季,车间赶工忙。在巴中经开区的四川兴沣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冻干设备不停地发出巨大响声,工人师傅正忙着将制作好的川明参包装好,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药香。“这条全自动冻干线可是我们的‘印钞机’。”公司负责人屈维和难掩兴奋,“去年销售额破5000万元,今年目标直指亿元。”
企业的底气源于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的“硬核”护航:引进冻干工艺、搭建数字化质控系统、争取千万级技改资金……一套“组合拳”让“巴中药”脱胎换骨。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全市医药企业新增投资超5000万元,6家龙头药企启动工厂升级,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12家链主企业入驻。“我们要让‘巴中造’抢占全国药柜。”屈维和信心满满。
中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更如春潮涌动:曾口—金堂医药功能园区初具规模,平昌石龙门化工园引入CD-MO平台,多家“专精特新”药企崭露头角。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现代中药工业产值达9.2亿元,一幅“产城融合、千帆竞发”的图景跃然眼前。
据了解,为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该中心还同步实施“动态清零”行动,干部挂联帮扶重点药企,协调解决融资、人才难题;设立应急转贷资金池,助力企业度过短期流动性危机。目前,全市医药工业规上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医药健康产业工业年产值剑指20亿元大关。
“除了培育药企外,我们还全力推进招大引强。”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中医药研究科科长蒲勇介绍,已按照《巴中市医药健康产业招商路径图》,聚焦医药链主企业和行业领域前20强企业(制造业),开展小分队招商,积极跟进意向企业(项目)签约。目前,全市签约落地修正药业、九州通等全国知名链主企业6家,在谈13家,意向在谈企业签约率60%以上、工业项目占比70%以上,市级及以上平台活动签约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别不低于90%、80%、30%。
3 "中医药+"跨界融合 产业链延长催生新动能
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医药产业价值?在巴中大地上,“订单种植保底价,农户吃下定心丸”“药膳进食堂,养生茶上架景区”……“中医药+”正催生无限可能。
“我们大力发展‘定制药园’‘订单药业’,推进本地中药材进入本地药企。”蒲勇介绍,通过创新推行“定制药园”模式,促成2.5万亩订单农业落地,推动药企与澳门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共建研发中心,攻关药食同源产品,“秦巴银耳面膜”“青钱柳代用茶”等爆款频出。
“中医药+”融合亦是风生水起:通江银耳博物馆游人如织,南江青钱柳基地变身研学热土,秦巴中医药文化街上,艾灸馆、药膳坊、香疗体验店鳞次栉比,名中医坐诊专区更成“网红打卡地”。
除了不断挖掘产业价值,我市中医药“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借力东西部对口帮扶,引入上海、浙江药企共建产业园;组团参加国际中医药博览会,秦巴道地药材远销港澳及东南亚;聘请巴中籍医药院士担任产业顾问,招引高端人才团队12个,为产业升级注入“最强大脑”。
“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产值达101.79亿元。”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赵园林介绍,下一步将聚焦“5+2+3”产业发展体系,围绕现代中药、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健康融合五大领域,实施产业布局优化、主体引育倍增、园区建设提质、科技创新攻坚、人才引育汇智、对外合作拓展、财金联动赋能七大行动,推进全市医药健康产业现代中药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地。
“力争到2027年基本实现医药健康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规模强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优势明显、新兴业态繁荣,全市医药健康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100亿元,现代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赵园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