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4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1  要闻 【返回】
    看巴中中医药产业的“链”变之路——
    小药材开出产业“良方”
      开栏语

      改革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如何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工作部署的着力重点。本报今起开设“全面深化改革‘新’观察”专栏,重点探访相关市级涉改部门,深度报道巴中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新作为新成效,通过赛成绩、晒问题,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推动全市相关深化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动力、添活力、聚合力。敬请关注。

      巴中融媒记者 陈俊吉

      秦巴山脉藏瑰宝,千草万木蕴生机。我市素有“四川盆地北缘山区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美称,坐拥2400余种中药材资源,道地品种核心成分屡超药典标准。

      如何让漫山草木化作“黄金叶”,将资源优势锻造成发展胜势?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以“融圈建链”的智慧破局,通过“筑基固本、外引内育、跨界融合”三大战略,串珠成链构建“种—研—产—销”全产业链生态圈,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1 种植规模化、现代化 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

      “这边的分枝需要修一下…”“肥料不够了,再去拿几袋过来…”“那边的杂草有点多了,要记得及时除掉…”3月11日清晨,通江县青峪镇枳壳产业园内,村民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锄头翻土、剪刀修枝,漫山遍野的枳壳树在晨光中舒展新绿,勾勒出一幅“人勤药香浓”的振兴画卷。

      “从前种枳壳是‘看天吃饭’,哪想过能成‘致富树’?”正忙着指导村民的青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平感慨道。据他回忆,早年因技术落后、销路闭塞,枳壳亩产低至百余斤,收购价一度跌至每斤两毛,砍了心疼,留着亏本,真是进退两难。

      转机始于2019年。市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成立后,迅速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把脉问诊”,为枳壳产业开出“良方”。“品质与销路是产业命脉!”该中心产业科冯皓介绍,通过引入标准化种植技术、对接龙头企业订单收购,青峪镇枳壳不仅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在2024年跻身市级三星级产业园区。星级招牌一落地,政策、资金、项目全跟上了,枳壳身价翻了几番!(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