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持续擦亮“通江银耳”金字招牌
一朵银耳成就一个支柱产业
图一:工人师傅正在对银耳面膜进行包装
图二:种植车间内银耳盛开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崎芳 文/图
发展举措
在产业链条、经营主体、科研发展、品牌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发展现状
目前,通江县从事银耳的新型经营主体170余家,辐射带动就业5000人,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以上
世界银耳看中国,中国银耳看通江。近年来,通江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坚持“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双轮驱动,重点在产业规模、产业链条、经营主体、科研发展、品牌效益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产业效益,持续擦亮“通江银耳”金字招牌。
种植模式
科技+传统 特色产业增产又增收
6月24日,记者来到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车间内一根根菌袋整齐摆放在菌架上,一朵朵洁白如玉的银耳在菌袋上依次盛开。工人们穿梭在菌架之间,检查着银耳的生长情况。
“现在这批银耳已经到了生长中期,要注意每天的保湿、摘除烂耳,保证银耳的出货品质。”工人郭燕告诉记者,车间的银耳生长45天左右就可以采摘,目前工厂总共有12个出耳房车间,已经采摘了4间。
“采摘结束后的耳房不会闲置太久,我们会将拌料车间生产的菌袋放上菌架,再次开始循环种植。”未来生物工作人员黄婷介绍。
通常只能采收一季的银耳,到这里却能持续种植,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黄婷笑着指了指车间门口的环境监测显示器,上面显示着车间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
“车间内会根据银耳的生长周期,实时调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让其保持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实现全年化种植。”黄婷说。
相比传统种植,车间种植的木屑银耳生长周期更短、产量更高、木材利用率更高,成本比传统段木种植下降80%以上。
“木屑种植的菌种是专门从通江陈河镇采集的原种。”黄婷告诉记者,目前车间年产鲜银耳60万斤,产值超2000万元。
与此同时,通江县传统段木银耳也到了收获时节。在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陈河镇陈家坝村,一座座钢架式耳堂排列整齐,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一朵朵晶莹剔透的银耳。
“采摘将持续到8月底,今年我们村有标准化耳堂800余个,栽植银耳30万余棒,预计能产出180万斤干银耳。”谈到今年村里的银耳收成,陈家坝村村主任钟映梅喜不自禁。
近年来,陈家坝村依托独特自然条件和段木银耳种植技术优势,通过引进市产投、裕德源、嘉祐等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大户+群众”的发展机制,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银耳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大产业”。
精深加工
线上+线下 从初级向高端转变
银耳面膜、银耳精华水、银耳羹……随着国民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银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不断面世。
位于通江工业园区的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师傅正忙着将已经处理好的银耳加工成精美的银耳面膜,这些加工好的银耳面膜将销往省内外市场。
据了解,从2018年开始,裕德源就以有机段木银耳为原料,开发润耳护肤系列产品,依托线下商超和线上电商对产品进行推广销售,已在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和实体专营店,在达州、成都、绵阳等地设立了产品体验店。
“目前银耳面膜每年销量达80万片,我们还在与重庆中药研究院、省食用菌研究所、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银科所)合作,开发新的银耳衍生产品。”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彬介绍。
在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在经过精选清洗、配料熬煮、杀菌密封等步骤后,一朵朵雪白的银耳在几个小时后便变成了一瓶瓶美味的银耳羹。
记者走进未来生物科技产品展示厅,银耳羹、银耳露、银耳酒……琳琅满目的银耳产品摆放在展示台上。“目前建有冻干银耳、银耳羹等6条精深加工生产线,预计今年年产值可达1.2亿元以上。”黄婷介绍。
近年来,通江银耳围绕“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三大主攻方向,持续研发通江银耳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并销售银耳汤饮料、银耳酒、银耳面膜等7大系列20多个品种产品,实现了通江银耳从初级农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
研发培育
创新+合作 打造新产业新优势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团队的支持。6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通江银科所,银耳接种室的科研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将野外采集的菌种用接种工具注入试管中。
“这是在进行野外菌种驯化选育,从野生银耳中选育驯化出具有通江段木银耳本质特征的品种。”银科所副所长侯华告诉记者,通过选育和提纯复壮,成功选育出“22-01号、22-06号”两个新品种,并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田间技术鉴定。
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银科所也在不断加强科技合作,成功聘请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担任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首席顾问,成立“李玉院士专家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由吉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省农机研究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国内食用菌优势学科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搭建通江银耳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从全产业链角度对通江银耳(食用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银科所将加强与李玉院士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协作,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针对目前选育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不断改进解决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提升银耳菌种选育能力,争取2024年成功选育道地通江银耳新菌株2-3个。”侯华说。
除了菌种选育推广,银科所还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科技攻关落地落实,加强通江银耳产业链建设持续发力。据了解,2024年,通江银耳种植菌种用量100万袋,预计产量超300万斤。目前,通江县从事银耳的新型经营主体170余家,辐射带动就业5000人,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