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3  字水 【返回】
    忆祖母
    李洞粱

      一

      祖母生前以无比的耐心和专注,将繁琐的家务处理得细致入微、井井有条,在生活的舞台增光添彩姑且不说,尤其始终疼爱儿媳妇,至今被父老乡亲广为传颂。

      外爷病故外婆改嫁时,经人介绍,母亲不满八岁便来我家当童养媳。祖母定下规矩,大姑、幺姑不能歧视她。而母亲自幼乖巧,姊妹三人相处和谐。她常跟大姑上坡捡柴、割草。大姑动作欠麻利,多次都是母亲先帮大姑将背篼装满,自己才赶忙劳作。事隔数日,蒙在鼓里的祖母方知底细,心里乐滋滋,“养老女”从小就懂事。

      母亲曾当选为乡人大代表,祖母虽不完全理解其意义,但她心里多少有谱,认定开大会选出来的人理所当然光荣。只要有人提及母亲,她便画龙点睛:“儿媳妇是个人民代表!”更让人赞叹的是,母亲担任村、社妇女干部多年,寒冬腊月开完会回家已夜深,但她从未吃过冷饭。祖母总是将饭菜放在有少许清水的铁锅内,仔细在灶孔里堆放尚未熄灭的炭火,将热能上传至铁锅使放置的饭菜保温不凉。

      每逢腊月底,祖母默默无闻搓麻绳或打浆糊沾鞋底,母亲见缝插针赶做布鞋。婆媳俩从千针万线扎鞋底开始,持续熬更守夜忙碌。多次我梦中醒来小解时发现,她俩还忙得不可开交,为的是全家人过大年穿新鞋。

      祖母虽未读过书,但会处事善待人,对四个儿媳妇一视同仁、体贴入微。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大队组建文艺宣传队,幺娘参加了舞蹈队,“白加黑”排练,参加公社元旦会演。幺娘身段不灵,步调欠巧,竟将崭新的一双布鞋的鞋底拦腰折断。中午回家换鞋时被祖父发现,他生气了:“你跳啥子舞?鞋底子都蹦断,不会跳就不去啦!”站在身旁的祖母理直气壮解难:“你懂啥子?搭伙动作,缺了她就是跛的。她穿我的鞋正合脚,去,搂起好好跳!”

      祖父无言了。

      二

      祖母生育了四男二女。儿多母苦但长大有靠。

      一九五六年秋天,当时父亲在巴中县粮食局工作。应他之约,祖母带领幺姑婆、三爹、幺爹去县城做客。都是第一次去县城,每人兴奋不已,我哭闹不休要求同路去耍,祖母欣然点头。从老家李家沟出发,全程五十公里左右。途经甘泉寺,意外发现龙王井。幺姑婆口渴,同行的人陪她喝水后,祖母便背着我赶路,三爹和幺爹却嬉戏行走,视而不见。走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不经意左手摸到祖母布满了汗珠的额头,心里霎时涌动说不清的滋味,主动提出“前头是平路我自己走”的要求。幺爹接过话题:“喜哥(三爹乳名喜娃子),该你背了。”三爹反问:“你不背?”幺爹似乎有理:“喜哥,你大些该先背。”祖母心平气和地说:“不要你两个背,我背得起。”然后和颜悦色地问幺爹:“你咋个又忘了,要喊三哥,不要喊他的小名。这回进城是做客要懂礼性,记住了吗?”幺爹进城后就喊“三哥”,再没出错。

      当晚父亲带我们逛街看稀奇、赶热闹。粮食局领导还到肖家巷旅馆看望我们,并同意父亲可以陪我们,次日就不下区检查工作了。祖母听后,急忙表态:“检查工作是大事。我们自己耍两天就回家。”父亲补充:“当年我当童子团员扛红缨枪站岗放哨,她老人家都积极支持。”粮食局领导夸奖道:“没看出来,老人家思想觉悟真高!”

      大姑成年后在老家背面铜贯山落户,家境较好。一九五八年春兴办公共食堂前,她按照公婆之意,一次次给我家送稻谷、小麦、腊猪肉和猪油。每隔七八天祖母便对母亲说:“晚上煮油干饭。”幺爹贪吃,第二天早上祖母打趣逗他:“你昨晚上托饭吃多了,精灵娃儿还阿夜屎。看你那双眼皮肿得亮晃晃的。”我在一旁暗自打抿笑,而未动声色。

      对大姑送礼我虽疑惑不解,但却盼望她多回娘家。真巧合,第二天上午大姑又登门了。然而,看得出祖母不像以往那么和蔼可亲,她和祖父去歇房屋低声细语后,祖母直言不讳告诉大姑:“今天送的谷子、麦子我们不要了。办公共食堂时,你们家把粮食交出来归公,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也是做好事。”停顿片刻,又说:“吃了饷午你就把这些东西背回去。爬坡上坎累人,我送你过茨芭寨后,你走平路就轻松了。”

      大姑只得听话照做。这件事我很长时间左思右想也不解其中的原因。

      幺姑婆巴心巴肠希望幺姑当她儿媳妇,祖母欣然成全,典型的近亲结婚。幺姑生了三男三女,其中一男一女有智障。“农业学大寨”时期,幺姑家成了生产队头号“超支户”,祖母内心不安,主动登门当炊事班长,让幺姑出工挣工分减少超支。

      时光更迭,祖母常去幺姑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因幺姑生病久治难愈,年过古稀的祖母主动去她家操持家务。

      三

      左邻右舍都喜欢与祖母打交道。

      老家是传统的四合院,堂屋雕梁画栋,生产队开会,百余人随便坐都宽敞。大院坝前修建了过栏屋,过栏屋双扇门前三米宽的阶沿下七步石梯下又是大院坝。四合院住了巴中、平昌两县三十多户人家,而大部分居民属平昌县户籍。因父亲解放初在巴中县公安局参工,我们大家庭三户人家便入户巴中县,“一个大院子住了两县人”由此而来。

      院子中的居民虽属于两县但亲如一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位我称“陶三祖”的老妪,其子身强力壮,经常干重活,便炮制了一瓶五斤装的舒经活血药酒解疲劳。陶三祖见儿子时常喝药酒,闻到味道挺香,便私下喝了两次。过几天意外发生,年过六旬的老奶奶“月信”来了。她后悔莫及又束手无策,便悄悄向我祖母吐露。祖母将此秘密告知我二爹,要他立即去乡卫生院找医生。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陶三祖身体才恢复正常。而医药费用由祖母暗中支付,陶三祖声泪俱下,感激不尽。

      居住在四合院的一少妇产后大出血病故,所生男婴无母乳可吸,那年月普通农家哪有条件买奶粉?祖母心里暗自思量,正好我爱人生头胎坐月子,祖母和风细雨先对我说:“给没娘儿喂个奶要得吗?”幺娘插嘴道:“娘死了爹是活的,他是外县人,莫管那么宽。”祖母皱了皱眉头对幺娘说:“我都晓得天下农民是一家……”当天,祖母便将婴儿婆孙俩接到我们家,爱人精心喂奶三个月,婴儿健康成长。

      四

      祖母一生衣着朴素,与祖父携手自织龙头白布,并买回黑色染料着色,她的口头禅是“那些娃儿莫要装,白布染黑才经脏”。

      我们一家三代共同生活多年后才分户。她特意请石匠打了两口大水缸,洗碗用的丝瓜瓤都送了十多根,精细、周到让人称奇。因我工作在外,她年逾八旬还经常登门,帮我爱人料理家务。

      一天傍晚爱人说:“婆婆,你晚上吃啥饭?”她笑咪地说:“我眼睛看得见。”我女儿在身边再次问她:“祖婆,你晚上吃啥饭?”她仍然满脸堆笑:“看得见你是小莲。”她还生怕家人没听懂,进而补充,“你们穿不尽吃不完。”祖母耳背,答非所问,家人忍俊不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祖母当了生产队养猪场饲养员,她手勤脚快绩效显著,当选为巴中县劳动模范。出席全县劳模会后,她给社员及家人传达会议精神,说“干啥就干好,行行出状元”,犹如名言警句,让我反复回味。

      旧社会我们家贫困,祖父、祖母给他人做工维生,养育四男二女苦不堪言。一九四三年春节前,经同院居住的一热心长者穿针引线,将年仅六岁的二爹抱养给五指垭(今属平昌县兰草镇)的柏大爷。为了让二爹安心生活,祖母安排八岁的幺姑去二爹新家当陪伴,翌年秋天二爹上小学后幺姑才回家。然而,世事难料,二爹跟同学在操场追逐打跳时,受几个顽童欺负,回家竟闭口不言,强忍疼痛照常上学。数月后的一个夜晚,柏大爷摸他背部发现有个凸起的疙瘩,反复引导才知缘由——二爹因受顽童欺负,身体骨折延误医治变成了驼背。因二爹驼背,原定好的娃娃亲也变卦了,柏大爷夫妇以泪洗面。一九四九年春节后,祖母说服祖父,俩人主动登门拜访柏大爷夫妇,商定将九岁的三爹抱养给他们家,将二爹带回家。

      二爹回家时境况虽困难,祖母却坚持送他去曾口场读完了高小,加入了共青团,并托人送二爹到当地卫生院拜师学医。一九六一年秋,机关单位裁减人员时,他又跟平昌县澌岸乡一裁缝师傅学缝纫,日后结婚成家,人丁兴旺。

      五

      一九九五年农历三月初三,祖母九十四岁诞辰。当天傍晚,骤然风雨交加。停电,准备在院坝放录像只得暂缓。幺爹精灵,用九节慈竹筒装上煤油,出口处塞紧棉花团点燃,真像一束束火炬,把大姑、幺姑请工匠特制嵌有“五代同堂”的寿匾映照得格外通红耀眼。

      镇老年人协会事前商定,要给祖母生日举行仪式。我误以为带有旧式色彩,打算拒绝。父亲细心解释,消除误会后,要我站在他身后。这时恰好雨消云散,全家人和到场亲友乡邻,向坐在堂屋正中的祖母鞠躬后,协会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不光是给祖母祝寿,还给现场的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课。最后,由不满两岁的重孙给他高祖婆献上一包巧克力软糖,瞬间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席间没有生日蛋糕。我把剥了皮的香蕉送到祖母手中,她笑出热泪,深情地说:“香蕉硬是香!你爷爷能吃多好啊!明年我的生日就免了。”我心潮起伏,是啊,祖父从未接受给他祝寿。那年月因家境贫困,老人家又患病,七十二岁就去世了。

      我顺着父亲的肩头目不转睛地望着笑逐颜开的祖母,心里祈祷:明年三月初三,桃花争艳春洒人间,愿祖母依然笑逐颜开,愿神州大地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