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扎稳打看底盘
——当前经济形势系列述评(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如果将四川经济比喻为一辆爬坡的汽车,工业无疑是承重的底盘。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为四川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这0.2个百分点,来之不易——7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触底后,8月增长6.1%,比7月回升1.7个百分点,扭转“低走”态势;9月增长8.4%,比8月提升2.3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回升势头。
稳住底盘,四川做了什么?在今年剩余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触底回升”的奋进态势如何延续?
“大块头”向上,结构向优
前三季度,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高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在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高开低走”迹象的情况下,这一成绩很不容易。
“硬骨头”是一点点被啃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重点行业、产业和企业的破难前行。
从行业角度观察,前三季度,四川41个大类行业有3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78%,比上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梳理几大增势好、贡献大的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持续两位数增长,增速20.3%,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保持在20%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加快回升,增长7.1%、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从六大优势产业来看,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稳定在四成以上;食品轻纺、医药健康产业增速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1和1.6个百分点。
“大块头”有大担当。由此可见,四川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成效逐步显现。
优势产业提速的同时,结构向优。三季报中,“高”“新”“绿”已成为四川工业的关键词。
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韧性强的新产业崭露头角。前三季度,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持续领跑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2%和6.1%。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处于行业调整期的晶硅光伏产业增加值增长7.5%,较1—8月回升8.8个百分点。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分别增长41.7%和18.4%,连续多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单晶硅、多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1.9%、45.7%。
种种迹象表明,四川产业转型提速、新动能加速成势,抵御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能力更强。
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2023年四川生产的动力电池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今年1—8月,这一比重提升到约五分之一。在国内外市场增长放缓、价格持续下行等不利因素之下,四川产业承压前行,韧性尽显。
投资潜力大,政策后劲足
从数据可以看到,前三季度,积极因素不断显现,尤其是9月的势头为四季度冲刺注入强心剂。目前,距离年底已不足70天,增长的“蓄水池”、冲刺的“原动力”从何而来?
来自投资。数据显示,1—9月,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83.3亿元。其中,350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321.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93%。四季度,国家重大工程、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项目、省重点项目、川渝共建项目等将协同发力,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来自政策。随着存量政策的接续发力和增量政策的叠加发力,市场预期逐步增强、资金面逐步充裕,工业企业恢复回升的势头有望延续。
8月底,四川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2条具体措施加力支持更新换新。前三季度,四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已连续几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接下来,政策的拉动效应还有巨大空间。
透过工业这扇窗口,也能清晰地看到四川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
比如,1—8月,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70.9亿元,同比下降16.8%。而全国这一数据为增长0.5%、广东为增长7.9%、安徽为增长8.5%。此前,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就2024年前三季度四川经济形势答记者问时提到,全省经济还存在内需恢复滞后、供强需弱、地区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增产不增收不增利等问题。
如何迎难而上,让千行百业、一个个“工业细胞”更好地动起来、活起来?9月底,四川出台《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支持缓解工业企业融资难、实施工业企业生产增长激励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加油”。
冲刺哨声已经响起。10月23日举行的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要做强产业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大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覆盖行动,紧盯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开展延链补链强链等工作的展开,四川的工业底盘还会更稳,爬坡上坎的动力还会更足。(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