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7日 今日4版
  • 返回首版 | 返回巴中网
  • 中共巴中市委机关报
      A2  要闻 【返回】
    做实小区治理“微单元” 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 1
    图:江南小区《居民文明守则》。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龙 文/图

      随着城市发展,居民小区日益增多,逐渐成为社会群体的交汇点和社会矛盾的集聚点。

      一直以来,我市把加强居民小区治理作为城市基层治理基础性工程,从理顺组织架构、建强骨干队伍、健全运行机制等入手,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协商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格局。

      建设“家门口”的党组织

      “闲下来没事,为社区居民做点事,心里很充实。身为老党员,能继续发挥余热,心里也很踏实。”11月25日,巴中经开区时新街道石笋堂社区乐湾首府小区老党员张石宝吃过午饭,便像往常一样来到党员志愿服务岗“上班”,给在活动室休闲的居民烧水沏茶,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增强居民归属感、幸福感,我市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在丰富服务载体上下功夫,在服务机制上求创新,党员带头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制定《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方案》,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分类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在商品住宅小区,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在安置小区,打破原有属地党组织体系,以院落、楼栋为单位重构组织体系;对暂不符合条件的城郊散居院落、保障房,选派党建指导员开展党建工作。

      党员的引领作用,在乐湾首府小区展现出实效。2021年,石笋堂社区在各小区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行动,摸清了小区有离退休党员、公职党员、流动党员等30余人。

      找到了党员,培育发展有了新力量,小区按照“三员六岗”细分岗位职责,通过在党员分布图上亮身份、信息牌上亮承诺、连心卡上亮服务等方式,推动党员“认到人、找到门、定到岗”。

      此外,小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支部联小区、干部联楼栋、党员联住户,重点对困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行定人、定点、定时帮扶。目前,该小区开展党员服务120余次,解决各类“家门口”问题63个。

      建强基层治理骨干队伍

      “你好,我是这栋楼的楼栋长,以后有什么需要请联系我,我会想办法解决!”连日来,巴州区东城街道观音井社区休闲居小区的栋楼入户大厅里,身着红马甲、挂着工作牌的楼栋长,热情地向进出楼栋的居民打招呼,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搭建线上交流微信群,收集小区治理意见建议,让居民小区成为幸福和谐的大家园。

      这是观音井社区推行楼栋长制后,楼栋长们认识住户、熟悉住户的途径之一。

      为进一步管好小区楼栋,及时解决楼栋住户急难愁盼问题,我市积极搭建“市—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六级管理平台,紧盯“德行、能力、实干”三个重点,优先考虑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好、邻里关系好,会做群众工作的“三好一会”基层治理能人骨干。全市共选出楼栋长1000余名。

      目前,我市立足社区服务实际,制定了《楼栋长管理办法》,共3大类19项具体任务,包括政策宣讲、睦邻友好、服务民生三大内容,信息登记、答疑解惑、化解矛盾、安全环卫巡视等19项具体工作,指导楼栋长当好群众身边“服务员”,全面打通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

      “不管大事小事,有事找楼栋长,她都能第一时间帮忙协调解决。”小区业主张婷说,记得有一次,因为楼上深夜发出噪音,影响孩子睡眠,将情况和楼栋长说了后,第二天,楼栋长和物业就上门对楼上住户进行了劝说,还在业主群里发布了提醒公告。“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如果自己去劝导肯定没有楼栋长和物业上门劝说效果好。住在小区里,无论大事小事都能找到人管,这是最舒心的事。”

      据介绍,目前,我市还建立“训、评、奖”相结合的楼栋长管理体系,推进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如今,全市共评选出五星楼栋长超100名。健全小区运行机制“保持阳台、楼道整洁,不乱堆物品,不乱扔废弃物。”“邻里和睦,不传闲话,不闹纠纷。”这是巴州区西城街道白马井社区江南小区《居民文明守则》中的内容。而这份《居民文明守则》是全体业主共同参与讨论制定的,业主也都主动遵守。

      另外,小区还制定了《居民公约》和《小区车辆停放管理公约》等制度。这些制度已经成了小区业主的日常行为准则,小规约撬动大治理效果显著。

      《居民公约》是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1316个村、493个社区制定了一大批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极大地促进了村民价值取向、行为习惯、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转变。  “有了《居民公约》,社区居民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少了矛盾,多了和谐,矛盾纠纷化解有机构、有场地、有章程、有台账、有成效。同时,楼栋、院落、邻里有需要调解的矛盾,也都有规可依、有约可循。”江南小区居民刘奇伟说。

      有制度约束,也有表扬激励。近年来,我市将德治融入小区居民日常生活,例如开展“午间故事会”“居民夜话”“家风家训分享会”等活动,评选“文明楼院”“最美家庭”“最美邻里”“好儿媳”等,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染小区居民,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培育邻里守望之情。

      另外,我市还建立了院坝会、楼栋会、四方议事会等议事机制,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小区治理,提升居民决策参与度,有力推动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持续提升。